“曝光!華西醫院眼科名醫歧視病人無醫德”。這是一篇在某社交網站引起轟動的“熱帖”,單就標題來看,相信不少人會先入為主:華西醫院多牛嘛!掛華西專家的號多難嘛!
這是不是又是一件“無良醫生”歧視“弱勢群體”?確實,無論是在成都人心中,還是外地人眼里,華西醫院,那就是金字招牌。這當然是表明華西醫院的醫術得到了絕對的認可,但實話實說,同時被“認可”的,也有對華西醫院掛號難、看病難的抱怨。所以,當成都的這位單親媽媽發帖“控訴”時,才會引發那么多“感同身受”的憤怒。
我想,這憤怒不是針對“華西”,而是來源于中國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
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間,中國醫院協會等機構的調查表明,中國醫院場所暴力傷醫事件逐年遞增,每年每所醫院發生的平均數從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而這些數據,還不包括像成都這位單親媽媽以發帖的方式,進行的“語言暴力”攻擊,雖不見血,但網絡輿論難免的偏激,同樣會帶給醫生傷害。
單親媽媽急于給孩子治病,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護犢子的心態,哪怕面對全世界也敢與之為敵。但,醫生不是敵人,是救命恩人;華西醫院有嚴格的加號規定,這也是沒錯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掛號難、掛名醫號更難,問題也是由來已久。當矛盾遇上疾病,心切的便難免“爆發”。
微博紅人“急診科女超人于鶯”曾說,醫患彼此要做的都是規范自己,共同去“改良不合理的制度”。說起規范,“單親媽媽”也該規范自己的就醫行為,不要張口就罵,也應聽聽醫生護士的解釋和引導,或許,即使沒有加到名醫的號,也可以在另外的醫生處得到及時的治療。而值得鼓掌的是華西醫院就此事做出的一份呼吁—呼吁初診病人先掛通科門診,完成必要檢查后再憑相關報告預約專家號—這是在努力將人們心中所認為的“不合理制度”進行改善和傳導。
說到底,無論是“醫”還是“患”,目的只有一個—讓病人康復起來。這本來就是一對“利益共同體”,醫者替患者多想一些,患者對醫生多信一些,相互之間多一些溝通,只要生命還可珍貴,醫生這個職業就永遠備受尊敬!
切記,醫患矛盾中永遠沒有贏家,健康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疾病是醫患共同的敵人。唇亡,則齒寒。
相關閱讀:
王牧笛事件背后的思考
主持人就醫發微博稱“想砍人” 激起千層浪
VIP心態釀成了王牧笛事件
醫患矛盾根源化解
王牧笛“辱醫”事件反思:美國如何扎針?
別讓跋扈權力加重醫患**
啟動審前調解 醫患握手言和
醫患情:醫生臥病 50年前患者深情輕吻恩人手
廖新波:“砍醫論”砍的不是人而是法律
醫患矛盾沒贏家 解決矛盾惟靠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