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疾病治療中,只有使用了正確的劑量和合適的劑型,藥物才會安全有效的發揮作用,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但我國目前面臨的嚴峻現實是,兒童藥物缺乏劑型和劑量,長期以來均以成年藥切割后代之。因此專家呼吁,兒童用藥是我國醫改目標中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最大缺口,我國應盡快制定兒科藥品的發展規劃,促進兒科藥品的研發和生產,只有量身定制,兒童用藥的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證。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孩子生病,吃藥比成大人煩得多,成人吃一粒,孩子可能只要吃半粒,三分之一粒,甚至更少。家長最頭暈的就是看到藥品說明書上寫的:兒童酌情減量的字樣。這酌情減量是多少呢?一半?還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說不準?為什么很多時候孩子要吃成人的藥呢?為什么很多藥都沒有適合孩子吃的劑型呢?
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藥房記者了解到,我國極其缺乏兒童藥的劑型和劑量,在我國3000多個藥物制劑品種中,供小孩使用的藥物劑型,加上中成藥也只有60多種,小于2 % .而世衛組織最新版的國際兒童基本用藥目錄中,已經收錄的安全性強的兒科用藥有200多種。像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這樣的大型兒童專科醫院,兒童藥所占的比例也只有3.3%以下。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李智平告訴記者:我們醫院大約有800種藥物,專屬兒童藥物僅有25個。除了兒童藥的劑型缺乏外,同一種藥物國內在劑量規格上也比發達歐美國家少許多。李智平說:與門診患兒需要家長回去自己分割藥物不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住院孩子吃得藥,是由醫院分割好的。每天有四、五個藥劑師,要工作八、九個小時,就是為了切割藥品。他們先要把藥片碾碎后,再用天平稱。如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住院藥房有一個直徑不過5毫米、僅20毫克叫安體舒通的藥,醫院每天有80多個住院醫囑,要求把它分割成二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的片劑。要把它準確的分成二十分之一,的確很困難,而且很難獲得準確的藥物劑量。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特需診療中心主任、兒科教研室副主任周蓓華告訴記者:很多藥并不適合分割后再使用,因為每種藥都有它的不同特性和功效,如有的腸溶藥物需到腸子里才能吸收,但分割后,就把它表面的一層保護膜打掉了,藥物到達胃內,藥效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它被胃酸破壞掉了。而另一方面,用在成人身上是安全的藥,用在孩子身上未必安全。根據上海市藥品不良反應檢測中心的統計,4歲以下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其中最高的是抗生素,而這類藥恰恰是最缺乏兒童劑型的。我國有許多抗生素在臨床使用中,并沒有注明兒童劑量,導致不良反應報告相對比較多。那么,為什么藥廠就不能生產一些適合兒童的專用藥呢? 據記者了解,每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藥物劑量不一樣,劑型規格的要求也會多一點。但對于廠家來說,兒童藥物不像成入藥物那樣,可以大批量的生產,每個規格再分的話,加上每個規格生產量不多,就會影響廠家的利潤。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國目前兒科臨床試驗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兒童藥物研究方面的專門立法和行政規定。而藥品不經過臨床試驗,就無法生產出針對兒童的劑型。如今申報一個新藥,要求很高, 導致兒童安全用藥臨床研究無法達標,也直接造成新藥很難通過國家審批。專家認為:我國急需加快研發兒童專用藥步伐 規范深入兒童臨床試驗,盡快采納和完善基本藥物目錄與用藥指南,同時,國家相關政策應該有所傾斜的,以激勵制藥企業研發兒童專用藥,確保兒童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