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說一件事很讓我震驚:一位佛山男子頭暈反反復復兩年,當地醫生說他是耳朵有問題,要把左耳神經打斷,讓耳朵聾了才會好。可等他做完手術,卻發現頭暈還是沒有消除。后來經人介紹,他找到了一位著名的康復科醫生,確診為頸椎關節錯位,經手法治療三四次,頭暈就再沒犯了。
只不過是花幾百塊的小事,卻付出了耳聾的慘重代價,這樣的結局相信誰都沒辦法接受。然而,指著那醫生的鼻子罵他“卑鄙無恥”,除了能暫時發泄一下憤怒,又有什么意義呢?病人需要的不是道歉,而是藥到病除,恢復健康。
如何才能讓病人需求和醫療信息更好地對接,讓病人少走彎路,少受傷害?很多醫院在門診設立了“導醫” 咨詢臺,意在為病人提供看病的指引和建議。看上去這是一個不錯的對策,但卻往往虛有其表:要么是不具備行醫資格的護士坐鎮,要么干脆連半個人影都見不到。如此形同虛設,跟沒有差不多,又何必白白浪費一個崗位,一份人工呢?還不如撤銷了事,醫院少了負擔,病人也省了口舌。更重要的是,不會給人笑話做表面文章,豈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