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黃波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Switch of glycolysis to gluconeogenesis by dexamethasone for treatment of hepatocarcinoma》(地塞米松通過逆轉糖酵解治療肝癌)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該成果揭示了臨床常用藥物地塞米松可以治療肝癌,并從代謝的角度揭示其背后的分子機理,為肝癌治療提供了新策略。
當肝細胞發生癌變后,人體的代謝機能如同失去平衡的“蹺蹺板”,加速肝癌生長。人體的糖代謝反應通過葡萄糖的分解與合成來完成,前者叫“糖酵解”,后者叫“糖異生”.它們如同一對“死黨”,總是相向而行,卻通過發揮相反的作用達到代謝平衡。黃波教授團隊通過4年研究,發現當肝癌發生后,代謝反應的“蹺蹺板”就失去平衡,糖酵解能力增強,糖異生能力減弱,從而加速肝癌生長。若在“蹺蹺板”低端給一個外力,使之恢復平衡,就能抑制肝癌生長。黃波教授的研究稱找到這個隱藏的“撬動力”--生活中的常見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
據悉,本篇論文已是黃波教授研究團隊一年內在Nature系列子刊上發表的第三篇論文,其中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的論文單篇影響因子高達32.8分。其2012年12月在同一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腫瘤細胞來源的微顆粒靶向化療藥物”于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公布后,被科學界評為囊泡應用領域研究“最牛”成果之一。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