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在甲狀腺上皮細胞惡性腫瘤中,甲狀腺乳頭狀癌占80%-85%。4%-16%的本病患者可發生甲狀腺外擴散(ETE),且復發與死亡的風險增高 。ETE的病變并不一致,且預后也不統一 。常見的ETE受累部位包括喉返神經、喉部、氣管及食管。固定位置的皮膚受累十分罕見。一些研究結果突出顯示,在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中,ETE具有不良影響。ETE患者的15年生存率為15%,30年生存率為29% 。相比之下,無ETE者的生存率為87%,30年的局部復發率為9% 。與之相反,有報告提示,甲狀腺完全切除者的15年生存率為64%-78%,而在不完全切除者中則為29% 。已有報告顯示,積極治療ETE可實現長期無病生存 。在甲狀腺不完全切除的患者當中,局部復發率較高,而年齡大于45歲則是轉移率較高的預測因素 。本例患者較為特別,其頸部潰瘍導致了竇道形成;但意外的是,患者并未出現神經麻痹、或氣管受累等癥狀。目前,尚無該方面的大型研究,而僅有1例報告稱病變可單獨累及病變外的皮膚。在該報告中,病人患有甲狀腺髓樣癌,且經過手術與放射性治療后又出現了復發。
大量甲狀腺乳頭狀癌的侵襲性變體已被鑒定,其表型通常屬于低分化型,包括病理性變體,如高細胞型、柱狀細胞型、彌漫性硬化以及孤立型等,且預后較差。高細胞變異型乳頭狀癌于1976年被描述為實體癌。軟組織受累、腫瘤復發以及轉移等較常見于該型甲狀腺癌 。此類患者需接受外科治療,并且如果鄰近結構受累,可能還需將其切除,包括帶狀肌以及部分食管與氣管。
在本病可能發生或鏡下有表現的情況下,體外放射治療的作用還不確定。盡管所有的數據均具有回顧性,但仍存在支持或反對該療法的證據。
結論
對于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應當采取積極的手術治療,術后對殘余病變還要進行放射性碘消融。對于原發性疾病,應通過手術治療,若伴有其他疾病和淋巴結病變,也應通過手術防止甲狀腺外擴散。帶狀肌可納入該手術切除范圍。原則上,手術范圍還可以擴大,如犧牲皮膚等結構,將其切除以便獲得最佳療效。總之,對原發病變應采取積極的手術治療,如果發生ETE(如皮膚受累)時更應采取手術。對于特定患者,應采用體外放射治療,還有必要進行抑制性劑量的甲狀腺素治療并且定期對其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