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生接診到醫生,是怎樣一種體驗?
2017-05-26 20:11
閱讀:12260
來源:醫學之聲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我們臨床醫生和普通人一樣,也會生病,并非百毒不侵。面對高強度的臨床作業,“白班+夜班”交替,長時間的手術站臺等等都會蹂躪你的身體,許多醫生也會偶感不適。
我們臨床醫生和普通人一樣,也會生病,并非百毒不侵。面對高強度的臨床作業,“白班+夜班”交替,長時間的手術站臺等等都會蹂躪你的身體,許多醫生也會偶感不適。
那么,當醫生接診到醫生,同行在病床邊面面相覷,是怎樣一種體驗呢?
1.“老師型”患者
如果年資比較低的醫生恰好接診到了學術界大咖,那么,你要當心:每日查房會被“老師”提問。
去年,曾有學姐接診到我們學校的老教授,在查體之前老先生會從解剖、組織學、生理生化一直提問到病理、病生、藥理。以至于該學姐每次走進病房前都要突擊“備考”,因為老先生定下的規矩是:只有回答滿意,才會批準你給他查體。如果學姐回答不上來問題,老先生也不生氣,只是讓她回去復習,下次再來敲門應考。
學姐后來說道,老先生年事已高,病情復雜。雖說喜愛考校年資低的后輩們,卻從未干涉過醫療決策,對自己的主治醫生絕對信任。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老師型”患者。
2.“高依從性”患者
臨床醫生在面對患者時,常常千叮嚀萬囑咐,要按時吃藥啊,不能隨意更改用量。
醫生生病了會怎么做呢?參考之前的一份數據調查,73%的醫生在生病時會按時服藥,88%的醫生對同行的醫囑呈現“高依從性”。大多數醫生都會按照病歷的書寫格式來匯報病程,一般不會掩蓋自己的真實病情(抑郁癥除外)。
3.“愛面子型”患者
最新播出的《外科風云》中,醉酒的陳紹聰被送到了自己醫院的急診室。實際上,絕大多數醫生都不愿被送到自己工作的醫院就診,因為一不小心,你就會變成“院報頭條”。
曾有新聞報道一位三甲醫院的醫生因醉酒大鬧急診室,在醫院的地板上哭鬧到凌晨,影響到正常的醫療秩序,第二天,清醒之后的醫生“灰溜溜”地向同事們致歉,不過他這的這件小事,最終也成了醫生護士們的“飯后談資”。
4.“年度最佳好說話”患者
當醫生面對醫生,專業交流更加順暢,多數醫生都會感慨一句,這種醫患配合好極了!
現如今,“醫鬧”行為屢禁不止,不對等的醫生患者角色是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如果對面坐著的是你的同事、同學,或是師長,整個醫患溝通過程都會很流暢。
他可以和你交流自己的診療方案,時不時給出一些可行的小建議,不過,也有醫生反應,不喜歡同行過份插手自己的工作,患者還是做好“患者工作”,好好休息養病才是。
5.“挑剔型”患者
有時候,專業“選手”也會變得挑剔起來。
曾有一位網友X發帖稱,作為一名外科醫生,他會選擇到其他醫院就診,完全把自己當成患者,不希望被別人認出來,盡可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變化,提出各種診療意見。
筆者不禁感慨,同行何苦為難同行?
事實上,流暢的問答,理性的治療,健全的治療風險意識,以至于對主治醫充分的信任,難能可貴的理解,都是一名醫生在生病的時候,所能給予同行最大的“溫柔”。
看過5種“醫生型患者”,你最接近哪一種?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