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有句名言:誰不會休息,誰就不會工作。然而對于醫護這個特殊的群體,又有多少人真的好好休息了、認真休假了?最近北京兒童醫院一名女醫生備受壓力下的傾訴,戳中數萬醫生心聲!
許多醫護自從踏上行醫這條路,就沒有節假日、沒有雙休日、沒有固定飯點、沒有與家人共進晚餐的機會、看不見早晚的太陽,以至于連軸轉、白加黑成為不少醫護的口頭禪,這種精神狀態和責任擔當,令人敬佩,令人感動。然而,工作繁忙,更要勞逸結合、有張有弛,須知彈簧繃得太緊也會斷。
北京兒童醫院的一名女醫生,某天僅其一個科的病房人數就達到了166名,10名住院醫師每人要應對16——17個兒童和30——40個家屬,連續上班時間長達17個小時,一點小錯就可能會釀成**煩,備受壓力的她傾訴了自己的心聲。
這位女醫生寫道:我是兒童醫院XX科的,今天我們病房的病人數達到了166名。我好奇地看了一下,美國2005年人均醫生是3.47名,我們病房按住院醫師的數量計算,人均是0.06名醫生……我今天在值夜班,夜班從下午5點開始,預計我最早明天中午12點可以下班,這17個小時的“夜班”,我的勞動價值體現為120元,也就是1小時不足10塊錢,而這在醫院中已經算很高了……重點是,在人均醫生0.06名的情況下,我們不怕累,不怕窮,但是壓榨醫生的結果必將是以損失醫療安全為代價的。這才是最可怕的。一晚上就很焦慮,怕自己錯過什么,漏了什么……在這樣的強度下,醫生作為人的局限性會非常可怕,這最后導致的就是醫療質量的損失……
現今的公立醫院,忙與累已經成為醫護的工作常態,致使醫護人員身心疲憊、醫療差錯頻發、醫療**不斷。還有的因而心力交瘁,英年早逝。甚至還有個別缺乏自我調節,心理壓力過大,抑郁而亡。
由于種種原因,也或許是我國傳統文化所影響,不少醫院領導提倡醫生要有“奉獻精神”,而這就自然而然地體現在沒日沒夜的工作上。筆者認為,一個好的院領導要合理安排職工的假期。一個好的集體,要想有戰斗力、凝聚力,關鍵就在善于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讓他們工作好、休息好,有幸福感和獲得感、對醫院有歸屬感。而且為了醫療安全與質量考慮,醫生也不適合在過勞狀態下工作。
落實醫護休假制度,應該首先倡導社會觀念的轉變。要轉變那種“自虐型”先進典型的宣傳模式,鼓勵醫護人員轉變生活方式,以更積極的態度享受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