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關于做好2016-2017年度提升醫療質量相關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提升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
▼2016-2017年度,提升醫療質量,要做這些事:
提升縣醫院和民營醫院醫療質量安全水平
要以縣級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為重點,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強化縣級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依法執業意識,進一步完善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理順工作機制,提升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水平。
▲以麻醉、重癥醫學、影像、檢驗、病理、產科、兒科等專業為重點,指導縣級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加強專科能力建設。
▲以介入技術、內鏡技術和血液凈化等診療技術為重點,加強相關醫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適宜技術臨床應用能力,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進一步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組織體系,加強重點專業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工作
要進一步加強各專業質控組織體系建設,以病理、檢驗、影像、醫院感染、病案等專業為重點,加強質量管理與控制。
▲擴大室間質評項目數量和覆蓋范圍,提高檢查、檢驗同質化程度,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加強遠程會診體系建設,推動遠程病理和影像診斷,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利用率,促進資源下沉。
▲加強相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重視針對基層醫療機構檢查、檢驗技術人員的能力培訓和質量控制。
▲加強住院病歷及病案首頁質量管理與控制,為推動信息化質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礎。
加強疾病分級診療過程中醫療質量連續化管理。
各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指導醫療機構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要求,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重點,強化“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為鏈條”的醫療質量管理工作。
▲標準統一,診療規范。制訂并嚴格落實相關疾病診療規范、指南和臨床路徑,規范相關疾病在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的診療行為,提高同質化水平。
▲暢通機制,無縫銜接。依托醫療聯合體、對口支援等分工協作模式,落實相關疾病入、出院和雙向轉診標準,創新患者綜合管理分工協作機制,打破疾病管理的機構壁壘。
▲提升醫療機構內門、急診患者診療連續化程度。創新對長期慢性病患者、復診患者的門急診服務工作機制,嘗試優先安排熟悉患者病情的醫師提供服務,提高患者疾病長期診療過程的連續化水平,改善患者就醫感受。
加強重點病種及醫療技術質量管理和費效比控制。
要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選擇發病率、死亡率較高,費用負擔較重的部分病種和醫療技術作為切入點,如:腦卒中、冠心病(介入技術、冠脈搭橋技術)、常見腫瘤性疾病(肺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兒童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髖膝關節置換技術、四級消化內鏡診療技術等,進一步規范臨床診療行為,提升診療質量,加強成本核算、過程控制、細節管理和量化分析,不斷優化費效比。
▲完善并落實相關病種和醫療技術的診療規范、臨床路徑、質控指標和標準,突出全過程質量管理,指導醫療機構不斷提升診療質量安全水平,提高治療效果。
▲指導醫療機構研究建立相關病種和醫療技術的投入產出分析模型,加強全過程成本精確管理,優化投入產出比,減輕人民群眾不合理看病就醫負擔。
▲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質控和費效相關信息的收集、分析與反饋。
加強日間手術質量精細化管理
各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指導醫療機構加強日間手術質量精細化管理,保障患者健康權益。
▲建立完善醫療機構日間手術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日間手術質量安全管理和評估工作機制。
▲指導開展日間手術的醫療機構制訂并向社會公開本機構日間手術病種和技術目錄,明確相關疾病日間手術的適應癥范圍、麻醉方式、主要風險和大致費用范圍,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指導開展日間手術的醫療機構制訂日間手術臨床路徑,加強日間手術病歷管理。
▲加強對接受日間手術的患者宣教和隨訪,保障醫療服務連續性。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