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對癌癥的精準診療一直是醫學界的難題和研究熱點。隨著納米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納米診療醫學的建立和發展為癌癥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多功能診治平臺。新型納米探針能夠將診斷、治療和療效監控等功能一體化,不僅可以實現腫瘤的成像和治療,而且可以實時監測治療效果。
為攻克癌癥這一世界性難題,深圳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黃鵬教授課題組和美國**衛生研究院(NIH)的陳小元教授課題組等多家單位合作,開創性地利用人體內生物色素——黑色素作為原料,通過仿生法成功合成了磁性黑色素納米顆粒(MMNs),再利用黑色素能吸附金屬離子的特性,實現了快速一步放射性核素64Cu百分百標記。標記后的納米探針可利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光聲成像(PAI)三種成像模式同時指征腫瘤。再加上黑色素對近紅外區光有很強的吸收,具有優越的光熱轉化效率,該探針在腫瘤部位蓄積后利用較低的激光照射便可達到高效的腫瘤光熱治療效果,從而實現了多模態成像指導的光熱治療。令人驚喜的是,MMNs還具有UV和γ射線保護功能(圖1)。該納米探針由黑色素和四氧化三鐵組成最佳伴侶,而這兩種物質均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MMNs具有極高的臨床轉化應用價值。
圖1. 64Cu-MMNs用于多模態成像指導光熱治療,以及UV和γ射線保護
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于《Advanced Material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