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辦醫院為主轉到管醫院、管醫療、管人民群眾健康為主,管醫院也要從具體事轉到管規劃、管醫療資源均衡分布、管政策、管公平、管執法為主,把那些應當由院長管的事交給院長去管。要統籌考慮,哪些權力可以放,哪些權力不能放都要把握好。這方面長汀的經驗值得借鑒。“
——2015年2月26日,***尤權在全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上的講話
核心提示
醫改好不好?老百姓用腳來投票。在福建閩西邊陲小城——長汀,九成百姓會找熟悉的村醫、會去衛生院,不出縣城就能看好病。2014年,長汀縣內就診率高達九成,住院率高達八成多,初步形成”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疑難重癥到大醫院“的就醫格局。
2014年,國家衛計委專家組考察長汀基層醫改后,評價”全國基層衛生院系統萬花紛謝,只有這里一枝獨秀“。2015年,長汀醫改”一歸口、三下放“的做法被寫入了省委、省**《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中。現在,長汀縣所在的龍巖市正在全市推廣”長汀經驗“。
看病不出縣,長汀是怎么做到的?海都記者進行實地調查。
三權下放:衛生院”打雞血“巨變
8月11日,海都記者來到長汀縣新橋中心衛生院里,幾棟醫療大樓氣派排開,院內清泉綠樹、草木茵茵,空氣怡人。長汀縣精神病防止院就坐落在衛生院里。
”去年我們收治了近萬名精神病患者。“院長戴秋林豪氣地說,今天有402名精神病患者住院,不僅有鎮里的,整個長汀,甚至周邊寧化、武平縣等患者都送到這里。
一個鎮衛生院怎么會建起精神專科醫院?院長戴秋林說:都是被逼的。
新橋鎮離縣城很近,只有13公里,患者去縣醫院很便捷。鎮里人口只有兩三萬,患者自然也少。過去,新橋中心衛生院編制的床位只有60張,還是住不滿,職工只有26人,病人不多,醫生積極性也不高。戴秋林直言,院長不好當。
而新醫改啟動后,長汀將人事權、分配權、經營權全部下放給18個鄉鎮衛生院。衛生院可根據業務發展需要,自行聘用人員;獎金可自行分配,體現多勞多得;在保證基礎醫療和公共衛生上,鄉鎮衛生院可自主發展自己的特色專科。
要做就做”縣醫院不愿意干的、村醫又干不了的“。戴秋林看中精神病科的路子。”三權“一到手,老戴一邊蓋新病房樓、一邊***相關專業人員。短短幾年,新橋衛生院就發展成全縣、甚至是全龍巖市頗具實力的精神病專科醫院,如今職工超過200人,去年業務收入超過2000萬元。
三權下放,不僅院長有積極性,醫生做事也有積極性。在另一個鄉鎮河田衛生院,王馬榮醫生病人最多,每月門診量高達1500多人次,每月收入輕松過萬。曾去外省開診所的他說:”不走了。“
資源下沉:”最后一公里“不斷檔
8月12日,長汀館前鎮珊坑村,71歲的馬永慶排了半個多小時的隊,才輪到他看病。當天是醫生進村的日子,100多位老人早早等在村部,等他們的老熟人——馬水良醫生。
”良佬(佬是當地人對人的尊稱),我要的風油精帶了沒?“馬永慶邊量血壓邊問。馬水良醫生笑著說:”一早我就記在本子上了,忘不了。“
”血壓120,很好!這種藥,你每天吃一顆,堅持吃,半個月后,我再來量。“馬醫生邊交代并開處方,讓馬永慶去拿藥。高血壓納入了慢病管理,吃藥,檢查,馬永慶不用出一分錢。
67歲的村民馬友光主動跟記者介紹,村里原本有個赤腳醫生,80多歲了,**都看不見,過去大家看病要到十七八公里的鎮上,坐車要5元錢,沒錢加不方便,大伙兒有病一般靠忍。今年年初,鎮里派了良佬來,每月來兩次,若碰上什么事,還可以直接給他打電話,看病方便多了。
海都記者觀察了馬水良看病過程,每個村民的名字、年齡、什么毛病,他信手拈來。馬水良說:”一年要來村里幾十次,不要說名字,很多人家里灶頭朝東朝西,我都知道。“
像”馬水良流動衛生服務隊“這樣行走在山間田頭的全科醫療服務隊,長汀縣共有82個,目前已覆蓋全縣297個村,保障百姓醫療服務”最后一公里“不斷檔。
長汀縣衛生局副局長邱道尊說,通過長期下鄉送醫,基層醫生積攢了大量潛在的病患,而且跟村民混熟了,病人有事第一時間就想到他們。這種家庭醫生式的服務,把病人拴在了基層。醫生對服務的病人了如指掌,通過健康干預,也使百姓少生病,少生大病,百姓、醫生、**三方受益。
記者觀察:激勵同時監督不可缺位
中國是自愿醫療,也就是說,百姓不需要基層首診,可自己選擇到縣里、省里,甚至北上廣看病。外出就醫麻煩不說,越是高級別的醫院,看病也越貴。醫改改來改去,就是想讓百姓負擔不重,看病少折騰,而這種理想狀態必須靠”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疑難重癥到大醫院“來實現。
長汀,我省經濟欠發達的山區,通過多年的基層醫改,2014年,該縣百姓縣域內門診和住院就醫率卻分別達到91.2%和86.5%,基本做到看病不出縣。在全國基層衛生大多凋零萎縮的對比下,這里風景獨好。中國農村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農村衛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徐杰多日調研后,稱長汀是中國農村醫改的”小崗村“。
徐杰說,長汀的放權,留住了醫生,也留住了病人,在搞活衛生院的同時,必須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兩手抓,防止創收為導向的贏利模式會偏離基礎醫療的公益性。
而這個命題,也是長汀乃至龍巖衛計委門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長汀縣衛生局副局長邱道尊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一直通過衛生院內部管理,衛生院交叉檢查,新農合監管平臺,審計監督制度等監督管理手段,來防止過度醫療。龍巖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說,過去我們講門診量、住院量、業務收入三大指標提升,從今年開始,我們不再提業務收入,就是要擠水分,從過去求量轉變到求質。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