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和是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他除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和博導之外,還是一位作家。從70年代初開始,他協助林巧稚大夫從事科普活動,后發表個人署名文章,并熱心為多種報刊開辟科普園地盡力,組織發展科普作者。至今他已經發表了多部著作,在醫學科普的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日,郎景和教授再次執筆,整理編纂了一本新書,名為《一個醫生的故事》。這本書中包括了150個有溫度的行醫故事,還原有笑有淚、真實無比的醫院生活。郎景和還親自為此書作序。對此,有業內人士稱,郎景和教授是“一手拿解剖刀,根除病魔毒瘤;一手握犀利筆,點畫真假美丑”.
在本書中,著名醫學教授郎景和回歸了一個醫生的本真立場,寫下了從醫五十年間,凝結在歲月里難以忘卻的點滴小事。年輕時在鄉下給牛接生的奇特經歷,幫助產婦分娩時突逢地震的驚險場面,主治的小女孩面臨死亡卻擔心家人傷心的感傷故事……作為婦產科醫生,他在迎接無數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生命逝去的悲切與哀痛。他以“醫者的仁心”見證著一幕幕震撼人心的人生悲喜劇,也在穿梭于手術臺與病房的間隙中,生發出了關于生命與哲學的萬千思考。
而在此書序中,郎景和教授也提到了自己五十年從醫路以來對醫學的理解和改變。他稱這本書是“想敘述一個醫生的回顧、檢討、供認、表白和思考。為此,我還認真閱讀了三部偉大的懺悔錄:古羅馬奧古斯丁的,法國盧梭的,俄羅斯列夫·托爾斯泰的,都非常深刻美妙!”
在他看來,這本書雖然名為“故事”,但實則是“向自然、向醫學、向**、向病人頂禮膜拜,而低吟沉思。”
在文中,郎景和醫生提到了做醫生時的彷徨:“一個醫生應該透視病人的心靈,體察他們的痛苦與焦慮,理解他們的意愿和要求,解決他們的困惑和無助。實際上,在人與疾病、與對人體侵害和損傷的斗爭中,病人與醫生是同志和戰友,甚至分不清誰是指揮者。我們可能遭遇同樣的痛苦折磨、辛苦恣睢,經受同樣的心靈震撼、危險威脅……我們必須互相充分信任與理解、密切協作與配合。”
以及對醫生這個職業,甚至是醫學的質疑:“做醫生久了,對醫學的質疑、對從醫的困惑,會與日俱增。醫學難以度量,醫生力量有限,我們鞠躬盡瘁,殫精竭慮,為一個個傷病員救治,而一場戰爭、災禍、瘟疫卻可于短時間內,甚至瞬間造成千百萬生靈涂炭!我們對于人體、對于疾病、對于致病(癌)因素等的認識遠未完善。從而不得不對醫學、對自然懷揣虔誠的敬畏和深沉的思索。”
最后,郎景和表述了數十年從醫生涯的沉淀:“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功利、浮躁和情緒化的社會里,我們或許已經忘卻、無視或不屑古今中外經典中的高貴自持、信念堅守和真誠友善。在科技如此發展的當下,尤其需要一種人文的再教育。所以,我情有獨鐘于我的懺悔和故事,我希望我講的是有思想的故事,或者有故事的思想。”
在郎景和教授看來,醫生對病人總是應該敬畏、應該感謝的。他更是將這本書送給他的病人,他認為,是病人教會醫生如何看病,也是病人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好醫生。
(環球醫學編輯:余睿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