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出現了許多重要進展,我們就幾個不同領域的主要進展討論一下已經做過貢獻的研究發現和結果。我們主要側重于疾病病理生理學的新概念和擴展概念,顯示出多發性硬化癥與自身免疫性CNS疾病視神經脊髓炎新治療策略的希望。
流行病學研究告訴我們環境暴露對多發性硬化癥的發展似乎很重要。先前研究已經涉及到維生素D濃度、EB病毒(尤其是有癥狀的單核細胞增多)、吸煙和肥胖。現在,新的資料顯示另一個環境因素可能是鈉攝入。在多發性硬化癥動物模型中,高鈉攝取量與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的增加有關。高鈉濃度下培養的人類免疫細胞能促進炎癥表型,人們預料這也可能在多發性硬化癥中起到有害作用。如果得到證實,這些發現或可解釋過去50年來多發性硬化癥發病率增加的部分原因,因為那些年西方飲食中鈉含量越來越高。鈉攝取量是否能調節疾病活動(可從MRI上檢測到)尚未證實;如果被證實,一種改善病人護理的新治療策略將拉開序幕。
人類基因學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通過國際多發性硬化癥基因學聯合會(I多發性硬化癥GC)的協作努力,多發性硬化癥遺傳危險因素認識的多數進展出現在過去的5年中。2013年,I多發性硬化癥GC發現了引起疾病風險的另外48個多態性基因。目前已知100多個基因能夠增加多發性硬化癥風險,每個基因的作用都非常小。基因數量強調多發性硬化癥遺傳的復雜性。在這些基因中,大多數參與免疫應答的多態性編碼蛋白基因在疾病機制的免疫作用中非常重要。影響多發性硬化癥疾病表型(I多發性硬化癥GC與其他基因學研究人員進行研究的目標)的特定基因的鑒別應產生額外的多發性硬化癥病理生理學認識。這些基因如何與環境因素作用導致多發性硬化癥的發作并不清楚,但對表觀遺傳變化認識的發展可能提供了線索。經常由于環境暴露,表觀遺傳變化使重要的mRNA的表達停止,從而調整免疫應答和神經發育。盡管2013年關于多發性硬化癥的話題有一些文章發表,都認同與多發性硬化癥相關的一些表觀遺傳變化,但整體的研究對于變化類型還缺乏共識。由于沒有確定用于多發性硬化癥診斷與發展的可用的生物標志物,很容易推測出,將來表觀遺傳變化不僅能夠提供必要的生物標志物和潛在的新治療靶標,而且能夠提高多發性硬化癥基因學與環境相互關系認識的發展與進步。
減少多發性硬化癥炎癥方面的治療藥物已經增加到11種,且一些用于復發型多發性硬化癥的重要藥物(如達珠單抗、奧瑞珠單抗、奧法木單抗、拉喹莫德和siponimod)的研究正在進行。盡管現在屬于積極探索的領域,但目前仍沒有藥物能阻止進展型多發性硬化癥患者殘疾的發展。對繼發進行性多發性硬化癥患者進行的一項隨機試驗表明,辛伐他汀80mg/d可能有神經保護作用,因為該組腦萎縮速度比安慰劑組慢。2013年另一個亮點是建立國際聯盟—國際進行性多發性硬化癥聯盟,以快速跟蹤進展型多發性硬化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這在治療學有很大的空白。沿著這些線索,新CNS修復策略在髓鞘化不良的小鼠體中進行測試,其中一些包含從纖維原細胞獲得的髓鞘再生少突膠質細胞,其中用到特殊生長因子或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進行治療。
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結果通常比多發性硬化癥還要嚴重。它與水通道蛋白質4血清IgG自身抗體的存在相關,一種在全身都可發現的水道并且在血腦屏障中有含高濃度的星形膠質細胞突觸小結。強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一概念:自身抗體是致病的,是補體結合的。用依庫珠單抗進行治療,即一種直接作用在補體蛋白C5上的單克隆抗體,于2013年被報道與疾病惡化次數的顯著減少相關。這一開放標簽研究為遭受這一常見致命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希望,也為補體激活在視神經脊髓炎病理生理中的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相關閱讀: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