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二
“走穴”收費更透明了?
多點執業,由醫院出面邀請專家;“走穴”則是私下里,專家接受病人家屬邀請。兩者有很大區別:前者,出診費用只有兩三百塊;后者,費用少說三五百,多則上千。
支持:會診費分三份,只拿1/3
某區醫院外科劉主任:多點執業對教授來說,好處不明顯,受益減少卻是最直接的。“私自‘走穴’,收費被自己一人拿走,而多點執業是被他所在醫院、病人所在醫院,還有他自己三方平分,三分之二比例被別人拿走,多點執業后收費更透明了。”
沈陽醫學院附屬奉天醫院骨外科主任樸成哲:與其說教授撈金,不如說是為醫生授業解惑。教授到基層醫療機構查房、手術或者門診看診,一來可以幫助基層醫生提升業務水平,對患者治療也有很大好處。其次,多點執業讓教授到基層醫院看診管理更加規范化,可以更好監督醫務人員,不過,還需要盡快出臺相應補充政策來完善管理。
反對:在給“撈金”找借口
市民李訥:現在專家手術流行給紅包,不給,病人心理不安穩,不管哪種方式請來的專家,紅包一定要照給!從這種角度分析,多點執業不就給醫生創造掙外快的機會嗎?
論題三
“走穴”風險誰買單?
通過醫院邀請外院專家會診、手術,風險由醫院承擔,自己私自請人手術,風險需自己承擔,不出問題則罷,出現問題則糾纏不清。醫療事故,責任界定……事實遠不止這些。“做完手術,醫生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來一堆問題要誰處理呢?”
支持:術前有嚴格的評估把關
某區醫院外科劉主任:每次請大醫院專家手術,我都會跟臺做第一助手,而且,手術后會一直與專家保持溝通,手術到后期護理期間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多點執業等于為基層醫院輸血,至于手術風險評估,真正疑難手術,手術前會把握穩妥的。
反對:擔心術后護理跟不上
患者家屬劉曉:如果市級醫院與醫大附屬醫院、軍區總醫院這樣的大醫院聯姻還好。如果是小醫院,則擔心醫院的水平能不能支撐大手術,“畢竟小醫院的醫療硬件和團隊水平不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