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病人滿意度評價 引導醫院注重內涵建設
衛計委網站4月25日發布《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2011年版)》。《標準》在關注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同時,緊緊圍繞醫改中心任務,結合公立醫院改革總體設計,突出日常評價的比重,注重對醫院日常運行的監管,達到持續改進質量的目的。衛計委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結合本地特點,遵循“標準只升不降,內容只增不減”的原則,對《標準》進行適當調整,報衛計委備案后實行。
據悉,《標準》共7章72節,設置391條標準與監測指標,內容包括堅持醫院公益性、醫院服務管理、患者安全目標、醫療質量管理與持續改進、護理管理與質量持續改進、醫院管理、日常統計學評價指標。將醫院運行、抗菌藥物使用、院感管控、單病種質控、傳染病控制等7大類指標設置日常統計學評價指標,以加強對醫院醫療質量的日常監測。
據衛計委醫療服務監管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標準》將評價的重點放在改進服務管理、加強護理管理、城鄉對口支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推進規范診療和單病種費用控制等工作落實情況,意在引導醫院從重規模擴張轉變為重內涵建設,從只關注技術轉向關注服務與管理,同時特別關注對病人的就醫感受即滿意度的評價。今后對醫院的評審也將由檢查書面材料轉向評價醫院的運行狀態,由結構評價附帶結果評價轉變為結構、過程、結果的全方位評價,引進全球公認的最先進的追蹤方法學手段進行現場評價,杜絕過去醫院突擊迎評、弄虛作假等行為,更加注重醫院“以病人為中心”各項工作制度的落實情況。
據了解,精神病醫院、心血管病醫院、兒童醫院等專科醫院的評審標準也在制定中,將陸續發布,與《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共同構建我國新的醫院評審評價體系。
截至2009年,我國有三級醫院1233所,較1998年第一周期醫院等級評審結束時增加了675所,增幅為121%;二級醫院數量增加了3423所,增幅為104.5%。我國自1989年開始進行醫院等級評審,1998年第一周期醫院等級評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