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中國,任何一個行業的人都可能成為被詬病的對象,醫療領域尤其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患者就醫前經常在網絡上搜索有關疾病的知識,有越來越多的病人開始成為“學習型病人”.醫務人員對專業知識的壟斷已成過去式。醫生面對此類患者時,與其抱怨和責備,不妨改變自己。
互聯網時代,醫務人員對專業知識的壟斷已經成為過去式。醫務人員所習慣的“父權式醫患關系”(“我是為你好,你得聽我的,按我說的做就是了”)已經結束了,唯有“朋友式醫患關系”(基于共同參與的學習與討論)可以令“學習型病人”滿意。
近年來,為什么醫療**沒有因為醫療行業的關注而減少?為什么醫患雙方對某訴訟判決的結果往往都不滿意?為什么一個人去醫院看病,會對這家醫院的兩位醫生做出大相徑庭的評價?為什么面對一起起傷醫悲劇,網絡上卻是一片叫好聲?
因為,你并沒有成為病人眼中的好醫生。病人眼中的好醫生一定是在病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了他的醫生,一定是一位博學卻不傲慢、不冷漠的朋友。但在醫患溝通上,當前的醫生往往只關注了形而下的“器”(“術”——技巧),卻忽略了形而上的“道”(“心”——自我)。在門診,我們很少看到有醫生主動向病人介紹自己;在病區,我們很少看到醫生在遇到自己的病人時主動打招呼。我們更少看到醫生會在查完體之后向病人說聲“謝謝”.
如果從醫者僅僅是將醫患溝通的“skill”爛熟于胸,仍然無法成為病人眼中的好醫生,那是因為你領會不到“病人利益至上”的專業精神,也難以給患者送去“幫助弱者”、“敬畏生命”的人文關懷。
在法律上,“知情同意”制度完全沒有讓醫務人員免責的作用,而很多醫生卻還在將其理解為“免責”或“走程序”,少有醫務人員將“知情同意”上升到教育患者的高度去看待和重視。這也正是這些年我們簽字越來越多,而醫療**越來越多的原因。
面對學習型病人,**醫生總結了一句話:一個半的醫生總比一個醫生強;一個半的護士總比一個護士周到。這多出來的“半個”醫生和護士,就指的是患者和家屬對自己病情、治療的知情與參與。“學習型病人”不再僅僅是醫療服務的對象,更已經成為醫療服務團隊中的一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骨科醫生就很棒,他們制作了骨科手術的宣教錄像,手術前不再是直接簽署知情同意書,而是讓病人先看視頻,讓病人真正“理解”自己將要進行的手術。其實,這些其他醫院都是可以效仿的,出院時還可以送給骨科病人一張術后康復鍛煉注意事項的DVD.這其實并不難,關鍵在于醫生是否愿意改變自己。
醫生只有將工作重心從“病”轉移到“人”,醫患關系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醫生應該用好“學習型病人”,把他們看作醫療服務團隊中的一員,緊緊抓住“病人安全”這一共同關心的議題,降低醫療風險。如此一來,醫生才可能成為病人“值得信賴的朋友”.如果醫生真的抱著交朋友的心態去工作,“冷漠”也自然會離我們遠去了,和諧的醫患關系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