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病,誰都想找最好的醫院、最好的醫生。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11月19日發布《2010年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導醫指南,甚至值得收藏以備不時之需。
不過,排行榜一經發布也引起了廣泛關注。榜單本身產生的社會效應也在不斷地發酵。
大醫院看病難
雪上加霜
大醫院看病難,近十年來一直為社會詬病。新醫改的推行將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這一中國社會很大的民生問題。
東方網怡然說,排行榜對百姓來說是需要的,但當下導醫的重點更重要的導向則是要讓患者理解衛生主管機構的意圖和建議。看病應分三步走,對于診斷明確的慢性病或常見病,先到社區醫院就診;若社區無法確診和治療,可以轉到上一級醫院;若在當地醫院無法有效治療的患者,可從最佳醫院或最佳專科中,選出離自己較近的醫院就診。
遺憾的是,現在公布的這個排行榜并沒有發揮這樣的效用,也難以擔當科學導醫、正確導向的責任。求醫心切的患者看到這個排行榜,還會逐級去“三級醫院”看病嗎?可想而知,這個排行榜的實際作用可能會適得其反。
某記者在微博上說,這份國內頂級醫院排行榜,是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生動反應,前35所中有20所集中在北京和上海。
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生來也表示,此次榜單的公布,帶來的很可能就是大醫院更擠,社區醫院更冷清,與當前大力發展社區醫療的醫改背道而馳。
金杯銀杯
更需百姓口碑
主辦方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評定此榜單的初衷是給老百姓一個就醫指導,而其專科醫院排行榜主要由全國近千名專家評定。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發布此榜單初衷甚好,但如何導入患者評價這個向量,重視患者投訴率,重視醫患糾紛等等,都會增加這個榜單的權威與導向作用。
北京協和醫院的龔曉明在微博上就建議,下次評選時應該再加老百姓口碑評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鮑勇教授認為醫學診療是非常復雜的,很難用一個定性、定量的指標去衡量。
業界不愿具名的專家認為,如何修正專家局部意見,使其更具廣泛性、代表性,是一個榜單能否走遠、走穩的重要標志,而導入患者向量就是一個有效的糾正與補充。
醫技固然重要
人文更難能可貴
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在趨同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生物醫學模式,應強力輸入人文含量,因為我們看的永遠是人,其次才是病。人文含量的基本含義就是人文關愛。在人文醫學備受呼吁的當前,該排行榜的參評依據主要是“專科聲譽評估法”結合SCI論文影響因子總值、國家級獲獎情況等科研水平要素“,那么,人文醫學指標——人性化的服務如何體現也是一個問題。不能設想,如果缺少最底線的人文關愛,醫患糾紛不斷、患者官司不斷的醫院,即便進入了榜單,也會黯然失色。
比如看病時普遍遇到的”三長一短“(掛號排隊時間長、看病等候時間長、取藥排隊時間長,看病時間短)成為多起醫療糾紛導火索,這恰恰是患者就醫感受最深的問題,缺了這些人文指標,很難給出百姓信服的排行。
其實,入這些榜單的院長更不應該沾沾自喜,能否哪一天院長自己化裝成一位普通的患者,從掛號開始,到候診、檢查、取片、住院,來真正地體驗自己醫院的服務,那才是一個真實的醫院。
相關閱讀:2010年度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