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門診和住院費用在持續4年上漲之后(按可比價格每年上漲5%左右),2011年上半年門診費用上漲幅度回落到0.3%、住院費用下降0.1%,公立醫院醫療費用控制初見成效。日前,衛計委在京召開控制醫藥費用工作座談會。衛生領域四大“智庫”——衛計委統計信息中心、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衛計委醫院管理研究所、中國醫科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就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向會議提交了各自的研究報告認為,盡管當前醫院費用控制取得了實效,但影響醫藥費用的因素較多,費用控制依然任重道遠,而當前最關鍵的是要做好醫用高值耗材的價格監管。
藥品和材料成本虛高帶動住院費增長
衛計委統計信息中心掌握的全國7400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月報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公立醫院門診費用小幅上漲,漲幅同比下挫;住院費用有所下降。
該中心的調查報告認為,控費取得成效,醫療服務監管力度加大、內部管理加強功不可沒。截至今年6月底,215個地市參與集中招標采購植(介)入醫用耗材,降低了高值耗材采購價格;76%的二級以上醫院參與同級檢查結果互認,避免了重復檢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規范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全國35%的二級以上醫院實行臨床路徑管理,普遍優化就診流程,縮短了平均住院日;70%的醫院實行藥品購銷差別加價,藥品費用下降明顯;75%的醫院實形成本核算,控制運行成本。
但衛計委醫院管理研究所報告認為,藥品、衛生材料成本虛高仍會帶動醫療服務成本增長。2008年~2009年,該所調研的36家三甲醫院中平均每家醫院藥品支出從5.43億元增長到6.56億元,漲幅達20.8%;衛生材料支出從2.39億元增長到2.96億元,漲幅達23.8%。住院平均醫藥費用構成中,藥品及衛生材料費用占比高,其中,西藥費比例最大,占住院平均醫藥費用的40%以上,材料費占20%左右;同時西藥費和材料費增長占住院平均醫藥費用增長總量的44%和20%。
調研還發現,住院費用超過5萬元的患者人數占公立醫院總住院患者人數的5.13%,而這部分患者費用占所有住院患者總費用的31%,特別是心內科介入治療和骨科關節置換治療的大額費用患者,材料費占住院總費用的70%~80%;腫瘤化療患者,藥品費占住院總費用的60%左右。如果剔除這部分患者高額費用影響因素,同期住院患者平均費用可降低10%左右。
注重**投入引導作用 加強監管有效性
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認為,醫療機構激勵機制扭曲是醫藥費用過快增長的主因,可以在科學規劃衛生人員和服務任務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對機構在職人員和離退休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資產更新維護等支出給予補償,減少機構的創收驅動。根據《衛生財務決算》數據和相關研究結果進行測算,到2015年,通過**補助上述基本支出,可使公立醫院醫藥費用下降39.94%。
中國醫科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認為,隨著醫療保障制度的全面覆蓋和保障水平的穩步提高、先進技術與設備的引進和利用、衛生服務要素價格的不斷上升等,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我國衛生總費用還會有增長。要切實發揮**投入的引導作用,約束醫藥費用增長,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例如,我國每百萬人口擁有CT、磁共振成像等數量已處于國際較高水平。要切實制定、實施高新技術和設備引進及利用的各種規劃和制度,在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改進診療手段的同時,控制醫藥費用的不合理上漲。
衛計委醫院管理研究所認為,目前開展公立醫院醫藥費用監測面臨著醫院財務收支、費用項目、工作量等數據統計口徑不一致,信息標準分類填寫不規范等問題。費用監測要制定標準化的統計口徑,在此基礎上,找出費用監測的重點環節,建立科學的監測指標、內容和方法,選取重點監測病種、科室和重點監測項目(如控制大額費用以及藥品和高值耗材費用),分階段做好試點醫院的醫藥費用水平、結構、增長趨勢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