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抗菌藥物的給藥方式
3.1 給藥的劑量
給藥的劑量決定于細菌對藥物的敏感度及患者的藥代動力學過程。血中的抗菌藥物濃度應比細菌的最低抑菌濃度高2-10倍。但對于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劑量個體化,以保證用藥安全。
3.2 藥效動力學與給藥方法
藥物濃度與藥物的藥理作用、毒副作用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但在使用抗生素時,藥物在體內產生作用不僅與其在體內達到的濃度相關,而且與部分藥物的抗生素作用后效應、生物利用度、半衰期等多種因素相關。
因此,抗生素按它們的殺菌活性及持續效應分為3組:
(1)以大范圍濃度內呈現濃度依賴和延長的持續效應為特點。所用的藥物濃度越高,殺菌率和殺菌范圍也相應增加,如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和甲硝唑。由此,這幾類藥物的用藥方案是把藥物濃度提高到最大限度,而同時由于存在延長的持續效應,較長的劑量間隔也是允許的。
(2)對于濃度依賴極低,且僅產生短期的甚至無持續效應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素類和氨曲南。此類藥物合理的給藥方式是盡可能地延長藥物與細菌的接觸時間。
(3)至于萬古霉素、碳青霉烯類和大環內酯類藥物表現出延長持續效應,殺菌呈時間依賴性,所以,延長接觸時間,但允許劑量間隔期間藥物濃度低于最低抑菌濃度(MIC),亦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3.3 給藥途徑
(1)全身給藥:一般感染時采用口服給藥,嚴重感染時采用注射給藥。臨床上常用的靜脈給藥,使藥物直接進入血循環,生物利用度好。
(2)對于局部應用抗生素,容易引起細菌耐藥。所以,在輕微感染或淺表傷口無化膿無全身癥狀時,使用外科引流清創為主。盡量避免局部使用抗生素,亦無需全身使用抗生素。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