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本身的文化特色、哲學特色,和其與科學規范不完全相合的特點,已經不僅僅是中藥自身的學術問題,而是涉及到中醫藥在經濟社會中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從這個角度上看,這次中藥材漲價,倒是給中藥研究的規范化和中藥種植乃至生產的規范化一個緊急提示。
眼下,中藥材進入近十年來最猛的第四輪漲價潮,根據中國中藥協會的監測數據,2010年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平均漲幅為109%,漲幅超過100%的品種多達96個,以常用的太子參為例,一公斤的價格已經從50元到500元,期間只花了一年時間,很多為治療小兒發熱之用的尋常藥材,也陡然成了“貴族”……之所以如此,有人分析說是因為氣候、游資、中間環節等因素,歸根結底還是我國的中藥材缺乏規范化,無論從定價還是種植,都處于自生自滅的自然狀態,這就給中藥材的價格失控提供了機會。
雖然身為“國粹”,“偉大的寶庫”,但目前中藥材主要依靠藥農的自由種植和供給,而很多藥物就集中幾個地方,只要有游資進入,很容易就參與了控制,而中藥材又不像蔬菜,相關部門缺乏直接的強制管理,這就給了中藥漲價很好的機會,而中藥材的漲價直接影響著整個中醫藥的發展。
在中藥材漲價的同時,被國家明令規定價格的中成藥,卻因為不能自行調價而面臨原料的問題,很多常用中成藥缺貨乃至斷貨,病人面臨無藥可吃的局面,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很正常,因為如果保證了規定價格,中成藥的生產廠商只能尋找價格便宜的藥材,商家不可能長期為此賠本,而中藥材的質量有嚴格的講究,產地、種植條件、藥材的品種等都會直接影響藥材的療效,確實是“一分錢一分貨”的,因此,一味地為了保證規定價格而尋找便宜原材料,會逼迫廠家以次充好,乃至直接導致中醫藥的療效,如此這般,現在在價格上“藥你命”的中藥材,就會要了中醫藥的未來生命。
除了種植規范化的缺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用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肖培根介紹,中藥材價格難題還在于價格的指導價難以定下,定價就需要有質量標準,但是中藥目前就缺這個,而這也是中醫藥在走向世界,走向規范化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問題,由此看來,中醫藥本身的文化特色、哲學特色,和其與科學規范不完全相合的特點,已經不僅僅是中藥自身的學術問題,而是涉及到中醫藥在經濟社會中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從這個角度上看,這次中藥材漲價,倒是給中藥研究的規范化和中藥種植乃至生產的規范化一個緊急提示。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