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醫生討論了這么一個話題:科室效益不盡如人意,10位醫生圍著5個病人轉,仿佛打起了“醫生版的生存游戲”整個科室從上到下彌漫著焦慮的氛圍.....
這樣的討論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治病的醫生還沒有患者多,那科室該怎樣生存下去?
對此,有同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醫生說,造成這樣的局面,估計是醫院不上不下,定位不清晰,沒有能吸引病源的中間醫院,科室病源少,生存就很艱難。
對此,小編是比較認同的。
前段時間,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第二醫院宣布:從9月18日起不再開展孕產婦診療業務,正式關閉產科。一度引發廣泛關注。
9月26日,該院的相關人員也表示,醫院的產科已于9月18日根據上級部門的要求關閉,等待最后一名產婦出院后將正式停診,科室的醫生部分分流到婦科,其余的分配到其它醫院。
9月27日,鄞州區衛生健康局發布《情況通告》稱,該區已對全區的婦產兒醫療資源進行了整合和優化。原本在第二醫院的20張產科床位現已整合到新建的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婦女兒童醫學中心。
據悉,除了鄞州區第二醫院之外,一些中小基層醫院率先作出了一些舉動。
2月浙江嘉興平湖市中醫院宣布不再保留產科分娩相關診療服務;
5月,浙江溫州蒼南縣中醫院發布通告稱:暫停產科助產服務;
除了浙江之外,廣西來賓、江蘇新沂、廣東廣州等地有醫院在今年都暫停了相關業務。
有產科醫生直言,以前一天能接診七八個產婦,現在幾天才來一個。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出現在自己所在的醫院,就連同城的其它醫院數據也在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必要跟著大家走在“獨木橋”上,沒有任何優勢。
該醫生所言非虛。
就拿人口大省的廣東省來說,該省的人口比例相對其它省份較高,但廣州戶籍人口出生,在2017年也達到了20.1萬峰值,隨后2018年-2022年逐年下降17.1萬、13.98萬、14.86萬、11.8萬、10.96萬。
此外,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也顯示,2022年全年出生的人口為956萬人,出生率為6.77%,而人口死亡率高達7.37%。這是自1961年以來我國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
客觀原因如此,在這個看似無解的困境中,我們該怎么突出重圍,尋找新的機遇呢?
作為普通醫生,我們做好自己的定位,把握住自己的患者群體,切忌眼高手低。若是在基層醫院工作,那就踏踏實實的為他們提供良好、基礎的醫療服務,不開展復雜的診療手段。做好口碑工作,若是當地的患者能夠有頭疼腦熱就來醫院就診,那就證明口碑做到位了。
若是在二甲、二乙,我們可以把目光轉向養老康復和醫療結合等方面,畢竟現在國家大力支持養老康復等工作,對于二級醫院來說,這是一個機會。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是基層、二級、還是三級醫院,都一定要做好醫患溝通工作。
來 源 | 愛愛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備注來源,違者必究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