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以來,深圳一直扮演著醫改排頭兵的角色,在推進醫藥分開、分級診療、社會辦醫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7月21日,深圳市召開醫改進展媒體溝通會,就新醫改以的成績與問題跟媒體界人士進行分享、探討,該會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副司長熊煌主持,國家衛生計生委體制改革司副司長姚建紅、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深圳市醫改辦主任羅樂宣等十余個部門超過20名官員出席本次會議。
《醫學界》記錄了本次溝通會的全部內容,梳理了**與各家媒體的對話,整理后發現:此次醫改,真是亮點多多!
醫務人員收入被大幅提高
@燒傷超人阿寶-寧方剛:作為一個醫生來講,我覺得醫療行業對醫改最關注兩點:待遇、安全。深圳的醫該如何提升這兩方面?
羅樂宣:第一個問題,醫生待遇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全市醫務人員平均工資是21萬,全科醫生平均17.5萬,我們主要有財政補助、醫保償付、醫療收費三個方面的籌資渠道,來保障醫院正常運行,而不是單純依靠醫院自己的業務收入。去年我們醫院收入中用于醫務人員的費用比重占42%,這在全國范圍內已經是很大比重了。
第二個問題,大家都關注醫患**,醫生安全問題。我們力推幾個方面,第一,醫改要求為醫務人員購買醫責險。港大深圳醫院在開業時,就為每位醫生購買了醫療責任險。第二,醫療立法目前也在推進,從法律上保障了醫務人員安全,深圳的醫療條例如果順利的話,今年可能***。第三,我們跟**部門建立了聯動機制,由政法委牽頭,對暴力傷醫零容忍。
一張床位補貼10萬元,社會辦醫有著落
據醫學界智庫了解,目前深圳市共有132家醫院,民營醫院74家,公立醫院58家,民營醫院比公立醫院要多。另外,民營醫療機構在數量上逐步增加,而且很多專科也發展很快。
南方周末記者袁端端:對社會辦醫的政策大概怎么樣?落實情況怎么樣?
羅樂宣:社會辦醫政策這幾年正在逐步推進。總體政策上看,主要是在土地政策、稅收政策、床位補貼方面。具體來講,辦醫院建設一張床位一次性補10萬,減輕其在建設方面的固定資產投入成本。為本市參保人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財政按20元/門診人次、60元/住院床日的標準給予補貼。取得三級乙等和三級甲等資質的,分別一次性給予1000萬元和2000萬元的獎勵。取得“二甲”資質的社會辦專科醫院,一次性獎勵500萬元,引導民營醫院專科往高端方向發展。
還有人才培養方面,**財政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按每月本科6000元,碩士7000元,博士8500元的標準發放生活補助,民營醫院規培生在深圳也同樣享受這個政策。重點學科一年平均70萬的建設經費,民營醫院一樣也有。在醫療服務質量管理方,民營醫院也是按照我們統一的標準進行質量評估,也一樣公開。
房價高沒關系,300萬住房獎勵留住人才
麻醉超人鋼鐵俠-劉剛:深圳如何吸引醫務人員留下來?深圳的GPO模式如何防止產生新的**?
羅樂宣:怎么樣留住人?市委市**最近專門研究人才住房問題。醫改是系列工程,單靠我們不行,要有大的政策保障,制定更好的人才保障政策。我們的“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就設立了團隊獎勵和個人獎勵,對輸出單位也有100萬-300萬元的獎勵。
藥改。我們不是因為醫保無法支撐藥改,而是想通過這個改革,讓群眾得實惠,設計藥品采購改革方案時,不給回扣和不正之風留空間。GPO遴選方面,我們制訂遴選條件,歡迎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參與遴選。
全科醫生年薪30萬?真執行、真試點
新華社瞭望周刊記者張冉燃:深圳有醫院給全科醫生30萬年薪,這個年薪是怎樣得出的?你們怎么看待全科醫生?
羅樂宣:給全科醫生30萬年薪是羅湖醫院集團做的試點,醫院集團向全國***30名年薪30萬的全科醫生。目前全市醫務人員平均工資是21萬,全科醫生平均17.5萬,羅湖區認為要吸引醫療人才愿意到社區工作,就一定要有比醫院醫生高的待遇水平。他們希望用年薪激勵機制與健康管理服務理念掛鉤,達到崗位要求就給30萬年薪,每年經過考核后發放。
取消編制后,最核心的問題是加強待遇
搜狐記者鐵瑾:事業編制取消是想讓醫生更自由,具體是怎么樣流動?實施之后,一線的醫生對取消事業編制的反應如何?
羅樂宣:取消編制后,肯定是促進醫務人員流動。不會說好像離開這個崗位待遇就馬上受影響。編制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待遇。這也是人家不愿意去編制的一個核心原因。去編制以后,首先要保障待遇,特別是離退休待遇。我們現在取消了編制,但新增了職業年金,通過年金機制保障待遇。現在我們有差不多48.9%是聘用的。
從醫生角度來講,他只是關注進入這個平臺對職業發展是不是有利,待遇上是不是有保障,只要這兩方面都感覺比原來好了,我想醫生就會支持、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