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育兒圈就發生了一件事:擁有40萬風濕的@小兒外科裴醫生(裴洪崗,人稱裴奶奶)糾正有494萬風濕的@崔玉濤科普文章中錯誤觀點的文章,一下仿佛點燃輿論的***,眾多兒科醫生紛紛轉發或單獨發文,風濕們也開罵,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隨后進行了跟進,一時之間,崔玉濤陷入同行爭議漩渦。
這件事情很快就會過去,會有更多的新聞熱點取代這一事件。事情結束了,除了板磚和唾沫星子之外,還能給我們留下一些什么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嗎?
科普不易 專業人士也犯錯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雖然崔玉濤雖然是專業的小兒科醫生,是科普達人,但也會有盲區,會犯錯,況且寫科普是沒有任何酬勞的,不應對他求全責備。專業醫生寫科普,有助于提高公眾的健康素養。他們有此意愿,我們理應支持和呵護;若出現偏差,不妨糾正之,若出現盲點,不妨彌補之。但千萬不要責之過重,避免傷及他們參與科普的積極性,畢網紅是名人,也是凡人。
為裴醫生點贊
不過我們說完崔玉濤,還應該給裴醫生點贊呢?!因為裴醫生能尊重科學,不考慮同行關系和面子,直接公開批評崔玉濤的錯誤。這種真正的“同行評議”,而不是互相吹捧阿諛,對我們公眾來說也尤為有價值!畢竟醫學科普知識事關人的健康和生命,如果大家都照錯誤的去做有時會造成嚴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段濤:經得起批評,才受得起贊美
段濤在其微博的文中表示:我有時也會看同行寫的科普文章,有些患者找我看病的時候也會引用同行科普文章的觀點,總體感覺是參差不齊,有的內容和觀點還相當不靠譜。和大多數專家一樣,我一般不會去評價同行的觀點,也不會在媒體包括自媒體上去和同行“***”,我也是“沉默的大多數”.這種沉默其實是不對的,看到不對的東西,應該要有人站出來糾正。經得起批評,才受得起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