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路漫漫,醫生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要成為一名好醫生,僅僅有前期書本知識的投入還不夠,還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臨床經驗。這個成長的過程雖然漫長,但它是助力年輕醫生飛躍的一步。許多人回望規培中的酸甜苦辣,都會頗有感慨。您所經歷的規培是什么樣的?一位在北京協和醫院參加規培的年輕醫生談了自己經歷與體會,能否引起您的共鳴?
(以下為醫生自述)
起步階段要接受最正規的培訓 收入多少無所謂
我外科學博士畢業后,申請到北京協和醫院三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輪轉大外科。聽說這里的嚴格、辛苦和待遇低是出了名的,來之前,我做好了心理準備。
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既然立志要做一名好大夫,起步階段一定要接受最正規的訓練和教育,至于收入多點少點并不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現在想想,若不是有那份傻傻的執著,我也許早就中途“叛變”了。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我在協和的三年時光,是痛并快樂著。住在西五環外的筒子樓里,每天5時45分起床,搭上古城開往東單的地鐵,趕在七點前便可踏進醫院食堂的大門。晚上七點過后,還是在食堂用晚餐。在那段物質上最為匱乏的時期,能夠支撐我走下去的是感覺自己每天都在進步的精神上的滿足感。因為在這里,有全天下最疑難也最有趣的病例,有最無私教導你、促使你進步的上級大夫,也有最可愛、稱呼你“老大”的實習同學。那個時候,每兩三個月便要輪轉一個新的科室,完全都是陌生的病種、陌生的老師、陌生的科室文化。然而不陌生的,是隨處可見的傳幫帶的學習氛圍,主治醫師在給住院醫師認真講解著新病種的每一項診治要點,住院醫師則手把手帶教實習醫生如何進行一個美觀的皮膚縫合,實習醫生又飽含熱情地給更小的見習醫生指點著自己所管患者的CT片子。我慢慢地發覺當痛苦已成為習慣,而快樂又是發自內心時,日子便不會顯得那么艱難了。
看手術、大查房和寫文章是我的“協和三寶”
在協和醫院,我最喜歡做的有三件事情:看手術、聽內科大查房和寫文章。
但凡手術日自己負責的手術結束得早,我便逐個手術間參觀手術,無論與自己的專業相不相關,也無論能否看得明白,卻只顧去看那似懂非懂的術野圖像,去觀察主刀醫生臨機決斷的**,去感受那緊張而有序的手術氛圍。
每周三下午的內科大查房我也是要盡量去聽的,這兩年頗為時髦的多學科協作診治模式(MDT)其實就是協和內科大查房沿用了數十年的模式。從住院醫師匯報病例、影像科醫師協助閱片、主治醫師歸納病例特點、病理醫師尋找著蛛絲馬跡,到其他相關科室的逐一分析,老教授提綱挈領地總結,每一個環節都是精心準備,每一個知識點都是由淺及深,讓我時而感覺是在吃一頓饕餮大餐,時而又感覺是在看一場精彩絕倫的懸疑大片。
而寫文章可以算上是我的業余愛好了,外科輪轉3年,我共發表了8篇學術論文,大部分是以英文寫作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這些論文多是日常工作所遇病例的總結,幾乎都是我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完成的。可能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我才沒有時間在夜深入靜時去思考自己糟糕的經濟狀況。
在這里也要特別感謝北京協和醫院的外科主任們,當他們很公正地把“協和優秀住院醫師”這個一貫只留給本院醫生的榮譽稱號頒發給我時,我的內心是無比自豪的。
困難再大 也許堅持一下就過去了
離開協和一年多了,雖然作為小醫生收入依然是個問題,可是日子終究還是會一點點好起來的。更重要的是,協和三年給我打下了堅實的臨床基本功,讓我在以后的工作中顯得游刃有余。而上天也不會總忽略那些勤奮的孩子:這一年多來,我在多個國際及全國的大賽中獲得佳績,獲得了多項科研經費的資助,也開始在一些學術團體中承擔重要的工作。點滴進步都會讓我回想起曾經的執著與堅守。有的時候,困難會顯得很大,大到你無法承受,可也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也就過去了。
天氣晴朗的時候,我時常會向東望去,隱約間似乎還能看到那片綠瓦下的醫學圣地。當今的環境下,作為一名年輕醫生,理想與現實會有很大的摩擦,堅守理想可能會清貧多年,而一個“華麗轉身”也許便能解決眼下的問題。可未來呢?當大家最終都衣食無憂時,我們能做到內心深處的了無遺憾嗎?我不會勸一個人去堅守抑或離開,可如果你依然懷揣著當初做一名好醫生的理想,那么請三思。
目前我國已經全面啟動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開始啟動專科醫師規培。雖然醫學生的呼聲不一,規培制度的建立畢竟是給醫學生提供了一個能夠實踐和積累經驗的機會,為醫學生順利走上醫生工作崗位打下基礎,這是中國醫師培養的大勢所趨。盡管規培是一條冷板凳,辛苦又清苦,醫學生們還是應該珍惜這樣的鍛煉機會。這個制度剛剛制定,相信未來會得到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