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則傷醫消息震驚醫療圈。10月23日凌晨,廣醫三院住院部八樓病區發生一起惡性刺傷護士事件。被刺傷的程護士年僅28歲,在骨科二病區值班時被一名住院患者持刀刺傷。
傷醫事件屢發,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醫患本是一家,為何和諧的關系逐漸演變為冰冷的***和恐怖的鮮血?在頻頻發生的惡性傷醫事件中,醫患哪方是受害最深者?
在10月23日舉辦的第四屆中國醫院臨床專科建設與發展論壇上,特設一場深度剖析傷醫事件的辯論賽。辯論正反方均來自大型三甲醫院,大多為醫院醫務處處長,也有宣傳部門負責人。雙方就傷醫事件中誰受傷最深展開了唇槍舌劍的辯論。其中,正方的觀點是在傷醫時間中醫護人員受傷最深,因為患方是施害者,醫護人員是受害者;反方則指出傷醫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最終傷害更多、更深的肯定是患者。
到底誰受傷最深
正方: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尤其是暴力傷醫事件。傷醫傷的不僅是身體,更重要的是傷了醫護人員的心,以及他們對患者、治療的人道主義精神。雖然傷醫越來越多,但我們的醫生是有職業道德的人,我們的醫療服務仍在不斷進步。
但是現在醫護人員成為了宣泄對象,沒有得到尊重。傷醫事件對整個醫療界的心理也起到一些傷害。很多勵志成為醫生的年輕人,也失去了他們對這個行業的信心。醫護人員受苦可以忍受,但不想失去生命。
反方:傷醫最直接地傷害了醫護人員,長期以往傷害的是醫患關系,而最終受傷害最大的是患者。雖然正方一直在反復強調施害者是患方,但他們只是很小的個體,我們認為真正的施害者仍然是體制。
受傷是一種不公平感。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患者不是一個***的階層,包括醫生在內的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患者。而患者可能比醫生這一群體更具有被傷害的機會,而且可能心理上的傷害更大一些。
醫務人員需自省
正方:不公平感不是由醫護人員造成的,也不是由醫療行業導致的。傷醫不僅傷害了醫護人員的身體,也傷害了他們慈悲的心理。醫護人員雖然受了傷害,但仍有共識,在忍辱負重中前行,醫療的技術能力和水平還在不斷提高。
反方:傷醫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深層次分析,涉及社會**。但是醫務人員也要從自身份析是否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是否缺乏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及有效溝通。有時,醫院也比較強勢,使患者投訴無門,**也不受理,患者沒地方發泄,是導致他們在門診對醫護人員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方面加強防范
正方:傷醫案的施害方共有三類人:精神病患者、極端權力者以及極端貧困者。完全沒有任何辦法禁止,所以傷醫事件沒有最終。盡管現在環境很糟糕,但不是我們造成的,我們也改變不了體制。其實,醫生不想受到傷害,想為患者提供更多服務。我們只希望借助自身的力量,使未來的傷醫事件變的更少,防止醫生受到傷害。
反方:如果我們給醫患**定性,它是一種敵我矛盾嗎?顯然不是,它是人民內部的矛盾。而醫患共同的敵人是疾病。
正方:醫療機構必須加強對傷醫事件的防范認識,最基礎的防范應該是三句話:規范的診療、完善的技術和充分的方案。而且我們要主動防范,找到保障醫務人員安全的警察。如果說傷醫是群體傷害,那么當整個體系崩塌的時候,最后受到傷害的還是醫生。
反方:其實很多傷醫事件都是突然而來,事發時也有保安在現場。說到底,傷醫事件要倒逼我們的醫療體制改革,包括醫療人員的服務態度在保護自我的環境下不斷改進。只有當我們的醫院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溫度的,只有當醫患雙方都改進自己的前提下,醫患關系才能有所緩解。
點評:醫患關系本該在同一條船上同舟共濟,雙方是焦不離孟的關系,為何現在演變到讓人如此痛心的地步?是體制、人的心態有問題、醫患溝通不夠、醫生態度差?或許以上原因都有,是由綜合性因素導致的。但無論如何,在傷醫事件中,醫患雙方都是受害者,因為雙方的信任關系已經在逐步瓦解。
在現今環境中,醫療機構在做好防范工作的同時,也應該逐步建立有效的與患者交流溝通的渠道,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服務。另一方面,患者教育也很重要,其中媒體的力量不容忽視。
歸根結底,改善醫患關系、使醫患和諧相處的最終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雙方齊心協力,打敗共同的敵人——疾病。
備注:所有觀點為辯論賽賽制所需,不代表辯手個人觀點。
附:辯論賽參與者名單
主持嘉賓:
孫 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醫務處處長)
參加辯論的人員:
王惠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務處處長);
袁建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務處副處長);
廖志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宣傳統戰部部長);
錢招昕(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醫務部主任)
張秀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醫務處主任)
楊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務處副處長)
蔡輝(甘肅省人民醫院醫務處處長)
麻曉鵬(深圳兒童醫院醫務科副科長)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