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生角度來說,多解釋、多安撫,是醫德的體現,更是保護自己的重要方式
看**片,總能看到警方借助案件線索給犯罪分子畫像,有助于鎖定嫌疑人。
那么,如果給暴力傷醫者畫一幅肖像,會是什么樣的呢?蠻不講理、流里流氣?
事實上,綜合媒體報道中的案例加以分析,傷醫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一類是強勢傷醫者,這種人往往有一定權力,平時就愛頤指氣使。到了醫院,什么?居然不第一個給我看病?怎么恢復過程這么長?腦子里的場景沒有切換過來,還是一副老爺嘴臉,當特權思想落空時,體內邪火就亂竄,一個爆發就做出了傷害之舉。對待這種人,該曝光曝光,該懲處懲處,不可選擇性執法。
但現實生活中,不少傷醫者并非強者,反是弱者。他們可能是看病花光積蓄的老漢,可能是病魔纏身的小伙,總之是大家眼中的老實人。
這類人在社會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平時性格上就有一定缺陷,容易產生錯誤的歸因心理,把病痛的根源歸于醫生水平差或是不上心。一旦不善于疏導其不良情緒,突然把火撒在醫生身上,就是悲劇。
如何對待這種弱勢傷醫者呢?首先要明確,不能說“你弱你有理”,依法嚴懲是必須的。生活中的不幸、社會資源獲得的匱乏,都不能成為傷醫的理由,自身的不幸也不可能通過對他人造成不幸而終結。但要注意,這類傷醫者更具隱蔽性,甚至有的不計成本,造成的直接后果和社會影響十分嚴重,嚴懲之外還更應有疏導的策略。
從醫生角度來說,應該講點說話藝術,多解釋、多安撫,既是熄滅可能的暴力之火的好防衛術,又是一種“話療”,可能就在無意間安撫了一顆躁動的心,避免了一起悲劇的發生。
對于醫院來說,出現了行為上有偏執傾向的患者,要高度重視,盡量早做預防。當然,從長遠看,相關部門也應做好兜底,對符合要求的困難患者納入社會救助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