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多點執業的門檻正在一步步放寬。7月22日,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發布《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將放開多點執業數量限制,并無需第一執業單位審批。為醫生松綁,實現醫生多點執業是撬動醫療體制改革的支點。近日,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在其博客中談論了他的醫改思路:醫院是為醫生提供服務的平臺,醫生是為患者提供服務的主體;患者跟醫生走。
讓醫生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從而撬動醫改,廖新波提出了10項建議。
第一,為醫生松綁是第一步。所謂的松綁就是改變現在醫生“單位人”的身份。醫生從身份管理過渡到崗位管理是***的頂層設計,與事業單位改革同步推進,“單位人”的各項福利將全面社會化。對于公立醫院的“單位人”來說,福利社會化之后,沒有肢體內外之分,基本趨于同工同酬,也就是說,公立醫院將被徹底轉變尋租式“金飯碗福利”的留人觀念,通過社會公開***醫護人員。——這就是醫生成為“社會人”的基礎。而在基礎建立之后,以下改革勢必要同步進行。
第二,支付制度走向國際化和轉向尊重醫生的勞動價值。支付制度按醫生、醫院服務(含護理、非醫技性等服務的成本)、檢查檢驗三部分為投保者支付。建議醫保對醫生的診金支付標準:首診50,復診40,或/和按年資、專業、風險程度支付。通過這種支付改革使醫生的醫療行為與醫院的“創收”脫鉤,與藥品、衛生材料和檢查檢驗沒有經濟聯系。能開什么藥和不能開什么藥,完全按醫生的資質與所獲得的準入,不受醫院的級別和基本藥物制度的限制。患者可以在任何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或藥房做檢查或取藥。
第三,推行第三方檢查檢驗和對現有醫院的檢查檢驗資質進行技術認證和定期校驗,全面實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目前很多醫院沒有參加質控和質量認證,像金域這樣經過國際和國內質量認證機構認證的機構不多。金域走的就是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的高質量低成本的路子。這種模式將大大方便患者,也將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減少醫保的支出,更是為醫生自由執業如虎添翼。
第四,限制800床以上的大型醫院的門診。這一點最為院長們和患者質疑。對于患者來說,限制大醫院的門診不是沒有門診,而是門診下沉了。其實國際上,大醫院不是以門診為主這一點很多院長都明白,但是因為目前院長們在“市場經營”,不得不大小通吃。但是,限制公立醫院無限制的擴張是當前國策,***锏就是實行醫生社會化和支付制度的改革。只有對醫生松綁了,并控制醫院的規模,醫生才有出路,才會下基層。因此,全面開放二級以下醫療機構的門診,虛位以待。
第五,醫院與醫生實行契約化管理。職位分全職與***。我建議,研究型的以全職為主,臨床型的以***為主,契約期從一年到五年不等。公立醫院的契約條文要基本統一。我認為,契約建立的同時,契約精神也隨之建立。沒有經過規范化培訓的醫生不可***行醫。如果**是真心要推這項工作的,那么就需對公立醫院進行剛性較強的規定:在公立醫院的員工中,全職醫生人數不得多于20%.注意:所謂的全職只是醫生依然在“社會人”的狀態下、在一間醫院任職的狀態,同樣有契約的要求。同時**要保證公立醫院的基礎設施與設備的投入。
第六,人事制度和職稱制度的改革也必須同步或加快進行。其實對于職稱,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無非就是英語加論文嘛。現行的職稱制度幾乎沒有太多的積極作用,反而制造了尋租和弄虛作假的機會。實行醫生社會化,醫生可以選擇自己的價值定位,或研究,或臨床。從事研究的,當然就是他出多少成果、寫多少有用的文章以及使多少科研轉化為臨床;從事臨床工作的,則主要是根據應用多少適宜技術和必備技術,以此來決定他對社會的貢獻。因此,讀不讀論文,寫不寫論文完全是執業的要求。尤其是現在晉升職稱所要求的科研立項,大多屬于勞民傷財之舉!只有集中精力、財力、能力與人才,才可以使中國醫學研究走在世界的前沿。
第七,建立有效的監督制度。監督、處罰是保證制度實行最重要的手段。通過嚴厲的監管,建立醫療體系的誠信體系,凡有欺騙、欺詐、套現、回扣、提成等等的行為,一旦發現,不管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要受到嚴厲處罰。在監管體系里,信息網絡是有力的工具,醫保部門是最重要的監督部門,衛計委門、監察部門、紀檢部門也是執法主體,社會團體則是提高與規范專業人員自律、自治的主體。
第八,建立院長職業化管理體系。這是新方案提出的。目前我們的院長并非“職業化”,而是“單位化”,總以為醫院是我院長個人的,我們都是醫院的主人翁。錯了!公立醫院其實是人民的,是**應該辦好的。我們只是雇員,都是“賣技術”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永遠的院長”觀念影響著公立醫院的發展,也影響著社會辦醫。
第九,建立守門人制度。首診制是國際最通常的規則,也是最好的辦法。過度自由地看病會極度浪費醫療資源,也是造成醫生和患者上游的根本原因。在社區的醫生,可以是區域醫療的醫生,也可以是跨地域的簽約醫生。醫生除了為病人制定醫療方案或執行醫療方案,還有健康教育的職能。醫生可以將病人轉送到區域內或簽約的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當然,“守門人”的責任考核要建立,假如是不負責任地轉送患者,那么將會受到解約的處罰。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醫生數量可能不足,但是更重要的是分布不均。這種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在于薪酬制度不合理。所以,薪酬制度需要完善:凡參加醫保體系的醫生都是經過認證的和接受監督的,所以不管醫生在哪里,都是基本一致的薪酬;一旦違約,則解約。
第十,適度放寬基層醫院的技術準入。技術的安全主要是靠環境和掌握技術的人來保障。很多成熟的技術不一定要大醫院才能進行。只要人和環境達到要求,就應該給予準入,這是世界規律。反而應該限制公立醫院的大型設備數量。這種限制既可減少不必要的檢查,也可以使醫生不留戀大醫院的設備,畢竟檢查只是醫生的輔助診斷手段,而且在哪里檢查,結果應該是一致的。相反,有了技術開展的平臺,醫生在哪里施展都是一樣的。
廖新波說,醫生成為社會人,不會亂,如果會亂,就是心亂和制度不完善;給醫生松綁意味著患者受益,患者無需再擠大醫院,亂吃藥、亂檢查的情況將得到控制,大量的時間、精力、人力、物力都將得到節約;此外,醫生的價值得到社會認可;而醫療資源在市場的推動下也將得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