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ACCF冠狀動脈血運重建術應用標準更新》內容簡介:
2012年2月,《美國心臟雜志》發表了抽樣調查美國17%的醫院有關PCI適用的研究結果。該研究評估了CathPCI注冊登記2004年至2007年期間在694家醫院完成的1113554例次PCI的適應癥。結果顯示,平均4%的PCI適應癥為“不確定”,各醫院之間的差異較大,PCI適應癥可能“不適當”者為2%——23%.
研究者認為,雖然4%適應癥為“不確定”的PCI似乎比例并不太多,但是如果每25例PCI應當避免1例,則經濟方面的影響應當很大。如果美國每年完成60萬例PCI,則應當有2萬4千 例可以避免。如果每例手術花費3萬5千美元,則每年可能節省花費8.4億美元。
《2012ACCF冠狀動脈血運重建術應用標準更新》內容預覽:
由馬索醫生的同事陳(Chan)醫生牽頭完成的國家心血管資料注冊PCI病例研究顯示,根據“適用”標準,只有50.4%的非急診注冊病例歸屬于“適當”,11.6%的非急診注冊病例歸屬于“不適當”.研究者認為,本研究的目的是要評估PCI和其他診療技術的適用,但是有太多假設和太多差異影響根據“適用”標準來判定過度應用。例如,“適用”標準過度強調負荷試驗,但是對負荷試驗的意義缺乏精確定義。
陳認為,“適用”標準不可能完美無缺,制訂標準的目的是要顯示哪些診療技術得到證據支持,哪些沒有。同時,“適用”標準只是解釋現有證據,而不是對每一項診療技術進行“裁判”,因此不應將“適用”標準中的“不適當”解釋為“欺騙性的(fraudulent)”.
陳指出,不要只見樹木,不見樹林,心血管學科的任務是在提高醫療質量和技術適用方面起到排頭兵的作用。然而,要認識到有時心臟科醫生實際上實施了那些缺乏循證學證據支持的診療技術,其結果不但對患者無益,還可能有害。
點擊下載***:《2012ACCF冠狀動脈血運重建術應用標準更新》
嚴重顱腦損傷病人多存在神志異常、昏迷、躁動等,使之不能正常飲食,并給鼻飼置...[詳細]
鑒于顱腦損傷后病人的特點,胃腸外營養常被選作早期營養支持的手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