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加拿大約克大學和法國馬賽第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化學生物學》雜志上報告稱,他們拓展開發了第二代生物燃料。研究發現,有一種酶家族能夠把在自然中“難以消化”的生物質降解為自身糖的成分。
第一代生物燃料對于尋找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安全產生了一定影響,特別是利用自然界中“易于消化”的生物質如玉米淀粉來制造生物乙醇。但這種方法需要大量能源作物,由此占用了寶貴的可耕土地,進而危及到食品價格的穩定,還限制了生物燃料的產量。
這個酶家族名為溶解性多糖單加氧酶。這種酶可將植物的莖、木屑、廢硬紙板或昆蟲/甲殼類動物殼等廢料,轉化成自身糖的成分,然后發酵成生物乙醇。這是生物燃料研究中的一個重大進展,由這些原料制成的燃料被稱為第二代生物燃料。
這項研究開辟了采用可持續原料生產生物乙醇的新的可能性。通過研究這種酶家族的生物起源及詳細化學反應,研究人員已經證明,通過在大自然中找到各種各樣的生物降解方法,人類現在能夠努力生產出可持續性的生物燃料。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不僅將會對世界各地如何解決生產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問題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現在還會給生物乙醇生產商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工具,以幫助他們將廢棄原料有效地轉化成生物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