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美國《肝臟病學》雜志報道了佐治亞理事大學(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癌癥中心的洪源博士和何玉凱教授在應用疫苗預防原發性肝細胞癌發生方面的研究成果.
數據顯示,我國肝癌的發病率為28.71/10萬人,居惡性腫瘤的第四位;死亡率高達26/10萬,居惡性腫瘤相關死亡率的第二位,是全球肝癌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肝癌的早期診斷及預防至關重要.我國95%的肝癌患者具有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背景,10%有丙肝病毒(HCV)感染背景,對于這些高危人群有針對性的預防是決定臨床預后的關鍵.
腫瘤疫苗是防止腫瘤發生的重要手段,它通過調動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監視并消滅新生的腫瘤細胞,因其效果好,副作用小而備受關注,但無法打破腫瘤相關抗原的免疫耐受是這一手段的主要問題.該研究選定了甲胎蛋白(AFP)這一最為特異的肝癌標志物(我國60%以上肝癌病例的AFP高于400 μg/L),做為腫瘤疫苗的靶抗原.采用分析軟件指導下的抗原表位變異系統,解決了打破機體免疫耐受這一難題.對AFP的十個抗原表位進行了突變,人工合成了新型的AFP,經由病毒載體包裝制成疫苗,免疫小鼠后發現誘導了強大的細胞免疫反應.在化學藥物誘導的小鼠自發肝癌模型中,該疫苗起到了很好的預防效果,與野生型AFP相比,腫瘤的發病率及病灶數都大大降低.相信這一研究成果必將為預防高危人群的肝癌發生提供新的思路及技術手段.
在新藥取得成功之前,應用口服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簡稱...[詳細]
5月17日,在第十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上,我國香港大學司徒偉基教授交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