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必靈起初的應用范圍是根據它的抗真菌作用,應用于臨床。經過研究人員的不斷摸索,試驗,研究,發現涕必靈又有另外一種功效-減慢腫瘤生長。這一發現讓醫學界又有了新的期望,腫瘤治療有了新的突破。
美國德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21日表示,通過深入分析酵母菌、青蛙、實驗鼠和人類進化的關聯性,該院科研人員發現一種廉價的抗真菌藥物——涕必靈能夠減緩腫瘤生長,有望幫助尋找癌癥化療新途徑。
涕必靈作為口服抗真菌藥物已在臨床醫學中使用了40年,但從未被用于癌癥治療。德州大學科學家查海吉(音譯)、愛德華·馬庫特、約翰·沃靈福德和同事發現涕必靈如同血管破裂藥劑,能夠破壞新生血管。相關的研究發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雜志上。
腫瘤通常會誘導生成新血管來為其失控的生長提供營養。抑制血管生長是十分重要的化療手段,因為它能“餓死”腫瘤。在針對實驗鼠的實驗中,科學家發現涕必靈能夠讓纖維肉瘤的血管生長減小一半以上。同時,涕必靈還能減緩腫瘤的生長。
化學教授馬庫特表示,新的研究結果令人振奮,因為他們首次發現了已獲準使用的藥物具有人類血管破裂藥劑的作用。研究顯示,涕必靈有可能與其他化療方式相結合用于癌癥臨床治療。這一新發現是跨學科和跨生物體研究的典范。
在過去完成的研究中,馬庫特和同事發現了單細胞酵母菌與脊椎動物之間因分享進化史而分享著基因。在沒有血管的酵母菌中,分享的基因負責對施與細胞的不同壓力作出響應;而在脊椎動物中,分享的基因被重新目的化后來管理動脈和靜脈的生長或血管生成。
馬庫特和同事推斷,通過分析這組特別的基因,有可能驗證那些能夠作用于酵母菌的藥物同時也能作為血管生長抑制劑適用于癌癥化療。最終的實驗結果證明他們的推斷是正確的。
細胞和分子生物專業研究生查海吉的任務是尋找能夠抑制酵母菌中基因活動的分子,結果發現涕必靈具有所需的功能。隨后,她對發育過程中的青蛙胚胎進行藥物實驗。她發現,青蛙胚胎在含有涕必靈藥物的水中生長時,要么不長血管,要么長出的血管很快被藥物溶解。而在去掉藥物后,青蛙胚胎的血管生長出來。接著,查海吉在培養皿中對人類血管細胞進行了藥物實驗,發現藥物也能抑制血管細胞的生長。最后,她將藥物用于患有纖維腫瘤的實驗鼠,獲得的結果是藥物減緩了血管的生長,同時也減緩了腫瘤的生長。
點評:
涕必靈作為抗真菌藥已經在臨床應用了40余年,這次的新發現開啟了一個抗腫瘤新聯合療法。老藥新用在醫學界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但是作為老藥發現又抗腫瘤作用而且價格低廉,還是第一次,是一個先河。腫瘤生長需要營養,營養好腫瘤就會生長的很快,涕必靈的適時出現對腫瘤的這一特性是一個制約,它之所以能夠抗腫瘤是因為他能抑制血管生長,對腫瘤采用的是“饑餓療法”,沒有營養,腫瘤成長速度就會減慢。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