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恢復兒科招生 讓兒科不再那么慌
2017-05-23 15:15
閱讀:1906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5月17日上午9時,杭州竹竿巷,汽車排起長龍,巷子中段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門診大廳內,一字排開的窗口前,是排著隊等待掛號、付費的家長。
5月17日上午9時,杭州竹竿巷,汽車排起長龍,巷子中段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門診大廳內,一字排開的窗口前,是排著隊等待掛號、付費的家長。
多年來,這兩支長龍曾引發人們的關注,折射出的是人們對“兒科醫生荒”的隱憂。
上午12時,省中醫院,年逾七旬的省級名老中醫專家俞景茂按照慣例清點一個上午的病人數量。“掛號的加上加號的,50位。”俞老從醫55年,不久前,他醞釀了近35年的兒科專著《兒科各家學說及應用》一書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我希望能夠為兒科中醫的傳承留下一點什么。”
傳承中醫兒科學科是這位老中醫的心愿。他這樣做,是因為中醫兒科醫生緊缺的現狀。“在浙江,比較資深的兒科中醫師只有幾十位。”俞老告訴記者。
心存憂慮的不只他一人。
“中醫兒科醫師的缺乏,只是全省兒科醫生緊缺的一個側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育英兒童醫院黨委書記、省醫學會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褚茂平說,去年,學會和溫州醫科大學啟動了《浙江省兒科醫務人員培養規劃(2016-2020)》調研。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我省0至14歲兒童為1146萬人,現有兒科執業醫師6748人,每千名兒童擁有0.59名兒科醫師。如按每千名兒童0.8名兒科醫師要求配置,全省尚缺少兒科執業醫師2500名左右。
根據報告估算,“十三五”期間,全省預計年均新增二十五六萬“兩孩”,“這意味著臨床兒科醫生人才緊缺問題將更突出。”褚茂平告訴記者,去年2月,國家衛計委和教育部決定,從1998年起“叫停”的兒科本科專業恢復招生,為兒科醫生緊缺的現狀帶來了一道曙光。
作為省內唯一一所獲批恢復兒科本科專業招生的高校,溫醫大作出了詳細的培養計劃。“每年招收60名兒科本科專業學生,面向地方、區域乃至全國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高層次兒科醫學專業人才。”褚茂平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緩解兒科人才緊缺的現狀,在高等院校兒科本科專業“缺席”的17年間,我省高校、醫院對兒科人才培養的探索并沒有停止。2002年后,溫醫大采取了“兒科分流人才”培養方式,每年從臨床醫學本科三年級學生中分流出二三十名學生,設立臨床醫學兒科方向班。
今年夏天將成為研究生的葉純靜對記者說:“對兒科的熱愛,都源于本科學習。”大四那年,葉純靜和其他27名來自溫醫大臨床醫學院的同學,經過遴選、面試考核,成為“兒科方向班”學生。從大四到大五,她變得異常忙碌。除了學習基礎臨床醫學課程外,還需要必修《小兒外科學》《兒童保健學》《兒童心理學》等課程。她告訴記者,經過一年多的專業課學習,畢業前夕,大部分同學都選擇在兒科方向繼續深造。
靈活的兒科人才培養模式也出現在浙江大學醫學院。“兒科教學內容一直融入常規臨床醫學教學中。”浙大兒院副院長龔方戚告訴記者,2015年起,浙大醫學院專門設置了本科兒科方向,每年遴選出二三十名有志于從事兒科工作的大一新生,并設置了專門的“5+3”培養模式,“這意味著,每名學生都將完成5年本科和3年碩士的兒科專業課程,并配置一對一的導師。”龔方戚說。
在記者采訪中發現,工作量過大、護理要求高、薪酬待遇低,是導致兒科醫務人員引進困難的主要原因。但令龔方戚欣慰的是,這一現狀正在逐漸得到緩解。近日,省物價局、省衛計委、省人力社保廳已聯合發文,自2017年5月10日起,我省將執行新的兒童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兒科門診、住院診查費均有上浮,調整項目全部納入醫保支付范疇。
“兒科醫生的勞動成果應該獲得尊重。”龔方戚說,目前全省所有的省級、地區級、縣級綜合醫院都設置了兒科,“兒科門診量的需求仍在不斷上升。正視、重視兒科醫生將是全社會的趨勢。”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