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責任感所帶來的快樂感和成就感,是所有級別的醫生都能在工作實踐中體會到的。
我至今依然記得我們醫院曾經收治的一位14歲女性患者,她因血壓急劇升高、反復出現心衰和急性腎衰竭而輾轉多家醫院,歷經3個月仍未能確診。住院后,醫生發現患者只有一個腎臟,結合臨床表現,醫生懷疑她可能患有腎動脈狹窄,這種病可以引起她的全部癥狀。然而,確診需要做腎動脈造影,造影時使用的對比劑可以導致腎衰竭,可能加重病情。當時醫生和家屬都有顧慮。經過充分溝通和準備,我們如期做了檢查并確診女孩為孤立腎腎動脈狹窄。雖然已經確診,但此時醫生并不輕松,因為治療這種疾病需要做腎動脈擴張術,后者有導致腎動脈破裂的風險。但是,我們的血管介入科大夫冒著極大的風險,非常精準地擴開了直徑不足兩個毫米狹窄的動脈,最后患者痊愈。主管醫生們體會到了明確診斷的快樂,感受到了治愈疾病的成就感,主管的曲醫生被她的風濕們授予“曲神醫”稱號。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無論患者是貧窮還是富有,他們都應享有同等的就醫權利,醫生都要給予無私的診治。做醫生的價值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醫生唯有以厚德為基礎,心術才能正,厚德和心術正是醫術的基礎。
你要相信奇跡
醫生在平日工作中時常可以創造奇跡,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例如,我在援疆期搶救哈密重癥產婦的經歷,就是創造了一個奇跡。這個故事的簡要經過如下:
2009年10月31日,我接到一個求救電話:哈密一位35歲產婦產后出現無尿、昏迷、貧血及血小板銳減等癥狀,生命垂危。當天下午3時,我由**乘車前往哈密農十三師紅星醫院,晚上10時到達。經過相關專家的聯合會診,確定該產婦患的是妊娠相關性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一種死亡率高達90%的罕見病。我們為患者制定了治療方案,次日返回。再次緊急會診:11月6日,在南疆考察的途中,我再次接到病人家屬的求救電話。我立即趕赴哈密會診。二次會診后,及時更改治療方案,進行血漿置換。受制于當地的治療條件,沒有相應設備,我毅然決定采取“土辦法”置換血漿。“人工加機器”,每次置換兩個小時,每天一次,共成功置換了3次,終于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緩解。長途轉運:為了增加挽救病人的幾率,經過慎重考慮,我大膽作出決定將病人轉運到兵團醫院接受治療。雖然做了充分準備,但是30公里10級風區以及**的第一場雪增加了轉運難度。我們歷時8小時,途經600公里,終于將病人安全送至兵團醫院,抓住了拯救病人的最后機會,并順利為她實施了系統的治療方案。目前,患者已重返工作崗位。
奮斗的青春是美麗的。我們應堅定“做醫生就是一種信仰”這種職業信念,無論我們有多困難,我們堅信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一定會為創建和諧的醫患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