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贏得的。惟有醫者先行,傳承仁心仁術,才能重塑職業尊嚴。
最近,江西發生一起暴力毆打醫生事件。一名15歲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在上海做完手術后,轉入江西上饒市人民醫院。當時,患者有持續高熱癥狀,雖經搶救,仍于兩小時后死亡。一周之后,患者之父糾集近百人,在醫院里拉橫幅、燒紙錢、擺花圈,圍攻醫務人員。其中,一位兒科副主任被毆致殘。
類似的醫鬧事件近年屢屢發生,極大地傷害了醫生的尊嚴。在網上,一位醫生憤懣地說:“唯告學子:要有尊嚴,別學醫!”這雖是一句氣話,卻真實地反映了醫生群體的心態。
在歷史上,醫生和教師一樣,都曾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然而,隨著我國醫療體制的變化,看病難、看病貴日益凸顯,醫患矛盾不斷加劇,醫生的社會地位和聲譽也在下降。為此,很多醫生不讓子女再學醫。
那么,一個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神圣職業,為何會失去應有的尊嚴呢?這個問題發人深省。
從醫療體制來看,由于**投入不足、醫療價格扭曲等原因,公立醫院為了生存和發展,公益性日漸讓位于逐利性。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醫學變得嫌貧愛富,醫生淪為“白衣商人”。很多醫生這樣描述其尷尬處境:開大處方對不起病人,不開大處方對不起自己。在創收的指揮棒下,過度醫療泛濫,醫患之間出現嚴重的經濟對立,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大幅降低。
從社會環境來看,由于法治不健全,醫療**和暴力沖突日益增多,醫生的執業環境持續惡化,醫生成為一個高危職業。尤其是在“舉證責任倒置”的法律下,很多醫生“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對病人“過度防衛”。遇到高風險的手術,寧可放棄一線生機,也不愿有任何失誤。而每當發生醫患**時,社會輿論總是“一邊倒”地譴責醫方、同情患方。在很多 “醫鬧”事件中,甚至連警方也聲稱“不介入醫療**”,醫生的合法權益難以維護。
當然,體制弊端叢生,外部環境惡劣,都是客觀現實。但是,醫生尊嚴的喪失,也有其自身原因,即道德的滑坡和精神的失守。例如,有的醫生冷漠傲慢,病人坐在面前,連看也不看就開一堆檢查單;有的醫生見利忘義,不管病情是否需要,隨手就開出一堆“回扣藥”;有的醫生把病人當成“搖錢樹”,動輒索要“紅包”,否則就給臉色看……盡管這只是少數醫生的行為,但損害的卻是整個醫療隊伍的形象,屬于典型的自毀尊嚴。
也許,有的醫生認為,道德滑坡是全社會的問題,為什么要求醫生獨善其身?醫生也有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權利,為什么非要成為“圣人”?的確,和很多國家相比,中國醫生工作強度大、壓力大、風險大,但陽光收入較低,技術價值被嚴重低估。可是,作為一個以維護人類健康為使命的職業,這些都不應成為醫生放棄職業操守的理由。自古以來,醫生都是一個高尚的職業。醫乃仁術,這是醫生的基本從業準則。無論外部環境清濁,醫生都應保持內心純凈,堅守道德底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惟有自尊,才有尊嚴。尊嚴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贏得的;尊嚴也不是別人能夠剝奪的,而是自己毀掉的。當前,醫改正在艱難破冰,外部環境的改善尚需一個過程。因此,惟有醫者先行,不等待、不抱怨、不放棄,傳承仁心仁術,才能重塑職業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