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8日報道,日前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證實安慰劑與反安慰劑效應確可對大腦的某一特定區域產生作用,并對最終療效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
早在幾百年前,人們就意識到安慰劑和反安慰劑的強大作用:當患者不知情并相信安慰劑的作用時,安慰劑效應能為患者帶來和真藥一樣甚至更好的療效;反安慰劑的作用恰恰相反,當病人對治療或藥物持懷疑態度時,即便他們服用了真正的藥物,也會使這種藥物失效甚至還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但一直以來,對其生理和心理機制卻不甚明了。
為了***這一謎題,來自英國和德國的一組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對22位志愿者進行了實驗。實驗中使用了一種名為雷米**的**類止痛藥,該藥物止痛效果好、作用時間短、可靜脈注射。
實驗中,志愿者的頭部被置入核磁共振掃描儀當中,并在腿部連接一種能引發疼痛的**裝置。他們會在輸液給藥的同時對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做1—100以內的評價。在整個過程中,對志愿者的疼痛**強度保持恒定不變,但只在第二階段才開始給藥。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