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降低醫院對藥品收入的過度依賴,各地衛生主管部門結合新醫改,推出了一些控制性措施。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醫院授意醫生多開大型設備檢查,如核磁共振、CT等。“大型設備檢查費用上去了,藥品收入占比也就下降了。該降的沒降,不該升的反而升了。”
過度醫療久治難除,而且不斷花樣翻新,究竟該如何切除這一毒瘤?
現象
一患者放7個支架
真相:放3個以上失去臨床意義,多1個回扣2000元
濟南某公司一位副總經理因為心梗住院,接受支架治療手術,先后被放進7個支架,花了十幾萬元。
“支架放3個以上就失去臨床意義,放7個純粹變成賣支架。”山東省胸科醫院醫學工程部主任毛樹偉說,就心臟病治療而言,搭橋手術是最好的方案,但現在醫生普遍不愿做搭橋手術,而傾向于放支架。
據了解,國產支架出廠價一般為3000元,賣到醫院價格漲到1.2萬元,進口支架到岸價6000元,用在病人身上漲到近2萬元。
一些醫生不愿搭橋而偏愛支架,不僅因為支架利潤多,還因為醫生能拿回扣。齊魯醫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生坦言,“每個支架醫生能拿到10%至15%的回扣。”這意味著,每給病人放一個進口支架,醫生至少能拿到2000元,“這是支架用量越來越大的根本原因”。
延伸
抗生素最常被濫用
對象:領導干部、公費醫療及醫保病人成為受害者
與支架、瓣膜、鋼板等植入性醫療器械類似,抗生素是目前最常被濫用的藥品。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一位體重34公斤的未成年患者,只因為感冒,在基層診所被用24萬單位的慶大霉素連續打了3天,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結果住院治療1個多月。
浙江大學醫學院肖永紅等人調查,我國抗生素原料人均年消費量比一些發達國家高幾倍。世衛組織推薦的抗菌藥物院內使用率為30%,因為國情等原因,我國衛計委門設置的底線則是60%。
腫瘤是過度治療的又一重點領域。“病人檢查出腫瘤,家屬一般會傾盡所有治療,否則會認為對不起病人。一些醫生抓住這種心理,拼命用藥、用最好的藥。”山東日照市一位基層醫院院長說,一支化療藥動輒幾千元甚至幾萬元。治療的結果往往是人財兩空。
重癥監護也存在過度治療現象。記者采訪發現,一位退休干部因腦溢血成植物人,在重癥監護室(ICU)躺了一年去世,花了100多萬元,一個人把單位全年醫藥費花光。
一些醫院的臨床病例顯示,領導干部、公費醫療及醫保病人,更容易成為過度治療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