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醫生收入,會導致醫療費上漲?
2017-02-22 17:47
閱讀:1074
來源:華醫網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近日,人社部、財政部、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于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完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
近日,人社部、財政部、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于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完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
據指導意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重慶、四川、陜西、青海、寧夏等11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各選擇3個市(州、區),除**外的其他省份各選擇1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進行試點。
提高醫生收入是否會導致醫療費用上漲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湖南、四川等地已經***相應的改革措施,提高診療費用,鼓勵多勞多得,一些醫院的醫生收入有所提高。
成都市新都區第二人民醫院康復科主任陳邦忠說,以前科室收入分配有“封頂線”,過了“線”,干得再多也不會多拿一分錢,現在沒有了這層“天花板”,醫護人員收入提高了,他自己也比改革前每月增加了1000多元收入。
上海市發改委最近發布《關于調整本市部分醫療服務價格的通知》,自2月15日起適當上調門診診查費等部分醫療服務價格。
提高醫生收入是否意味著醫療費用上漲?采訪了解到,一些地方在薪酬改革實踐中,并未增加患者的醫療自付支出。數據顯示,2015年,新都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務人員平均工資較2012年增加13%,而該院的“藥占比”較2012年下降6.87%;抗菌藥物采購價格平均下降56%;門診、住院患者次均費用分別為131.17元、5557.89元,均低于成都市區級公立醫院平均水平。
一些地方將醫療費用調整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避免增加患者負擔。
如何讓醫生獲得更體面的“陽光收入”
醫生收入的問題始總是一個較為敏感的話題,所謂“陽光收入”,按傳統意義去理解,應該是指醫院和醫生正當醫療行為的報酬。醫院是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要發工資必須先賺得足夠的利潤,那么要想多發工資,就得讓醫院和醫生盡可能多地賺利潤,然后才可能實現提高收入的目標。而如今醫療市場的種種跡象表明,這樣的目標要想實現會有很大的難度。
今年以來,眾所周知的“藥品零加成”政策正在大面積鋪開,藥品15%的純利潤沒有了,醫院總體收入必然大幅度降低。醫院沒有了足夠的利潤,財政補貼不增反減,院長們用什么錢財來給大家漲工資呢?
還有一個大的醫改措施的影響沒有被考慮,那就是分級診療政策。如今這個政策已經在很多地方實施,大醫院病源已經明顯受到影響,盡管不少醫院開始采用醫聯體或者其他方法盡可能維持病人數量,但病人減少的趨勢是任何人都阻攔不了的。病人減少了,醫療收入就會減少。醫院賺不來錢,連原來的收入水平都難以維持,誰敢奢望會增加收入呢?
目前,已經有部分公立醫院的醫生走出去***,這被稱為“多點執業”,也是這幾年醫改的一大目標。這一政策如果真能實施,有可能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流動,不但搞活醫療市場,還能讓醫生有更滿意的收入。但是,以這種途徑增加的收入算不算人們眼中的“陽光收入”,就實在是難以保證了。要知道,在傳統民營醫院和民營資本的經營活動中,似乎最讓社會不放心的就是“陽光收入”問題。
而另一種可能也不能不讓大家擔憂,那便是走出去后醫生的實際收入問題。醫生在公立醫院時會有不錯的口碑,這是其有好收入的資本。而一旦離開了公立醫院,除了極個別老醫生、名醫生依然有好的口碑外,其他醫生是不是一樣具有發財的本領,是個很令人擔憂的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讓醫生有一個真正體面的收入,是一個相當大的系統工程,這涉及了很多深層次的東西,恰好是在深水區做醫改的主要內容,而在當前的大環境下看,這一切還是未知數呢。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