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三甲醫院醫生吐槽基層醫療:糟糕透了!》的文章引發熱議。有人為此點贊,說文章寫得現實寫得好;當然也有部分基層醫生表示文章過于片面,勢必會引起很多基層工作人員的不滿。那么,基層醫療到底有沒有文章所說的那么糟糕呢?
該文章經媒體報道后,眾多網友留言:
@小小:我是一名基層臨床藥師,基層的醫療硬條件并不算差,但是醫生的素質著實參差不齊,無論是專業素養還是醫德醫風大都差強人意。
@行云流水:我也曾經在二級醫院,現在來到了三級,只能說各有所長,二級不夠專業,三級不夠全面,如果病種繁多病情復雜,在三級醫院可能就是悲劇,互相會診?只能說呵呵了。
@Lynn:當基層醫生進修回到基層時,嚴格按照所學的規范治療來的時候,發現原來基層沒有藥,沒辦法——當想開展學到的治療,沒有相關設備,轉診去上級吧,這樣病人流失了——很多時候不是基層醫生不想好好做個醫生,而是某些條件限制了基層醫生——我相信,會有不努力的基層醫生,但更多是努力在學習的基層醫生——嚴格要求自己,同時也努力不讓自己被“基層”二字打倒!
@起名麻煩:發聲又能怎樣,更多的是無奈。外行領導內行,政治決定政策。
@金海洋:基層醫療沒有你說的那么不堪,三甲醫院如果沒有硬件的支持,水平也未必高明到哪里去。問題在于民眾的心態,對醫學知識的缺乏。譬如一個老百姓吃早餐,他要去星級酒店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豆漿油條能滿足他的腸胃之需。醫療則不同,老百姓不了解自己的病情,不知道什么醫院能看好他的病,所以大醫院就成了必須的選擇了,三甲醫院更不要據此認為是自己水平的高明,再對基層醫院大加鞭撻。
不可否認的是,同處一樣的藍天白云下,基層醫療的醫生與三甲醫院的醫生相比,無論是在先天的學歷硬件條件上,還是在后天的培訓方面,都呈現出一種先天不足、后天失養的狀態。即便是同一所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去了大醫院就業,將來就是大醫院專家的水平,而去到基層的那一位多年后可能只是默默無聞,甚至毫無建樹。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醫療資源分配這件事情上,最優秀頂級的醫生都集中在三甲醫院及大醫院,國家在醫療上的投入也是傾向于大醫院;而基層的小醫院則沒有醫生愿意去,國家的投入也不如大醫院。
“以大為榮、以小為恥”的價值觀也已經在很多中國人心理留下深深的烙印,無論他的身份是病人、醫生、商人,還是官員。在這個行業,當大家都“以大為榮、以小為恥”,以成為頂級專科醫生為榮耀,把全科醫生視為平庸混日子的標志,醫療的馬太效應就來了。整個社會都在瘋狂地擴建更多的三甲醫院、更大的三甲醫院,并且功能齊全,專家抱團在體制內發展,共享榮貴。所以中國才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醫院,截至目前,這所世界最大的醫院目前還在變胖中,毫無瘦身計劃。
蛋糕就那么大!生病的人和優秀的醫生就那么寥寥可數,全部都集中在這樣一家家力爭“沒有最大,只有更大”的三甲醫院,基層醫療想不貧血,那才是咄咄怪事。
擁有足量的合格人才是基層醫療機構能夠看好病的關鍵,如何突破人才瓶頸應該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