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人機大戰阿爾法狗贏了,在醫療健康領域引起熱議。當今醫療領域里,機器人照護、達芬奇機器人等尚需要通過人類指令進行操作;未來,機器人醫生會否有一天如阿爾法狗一樣,只要注入人類思維數據和指令,便能完成診療所有環節,他們會不會搶走醫生的飯碗?
人工智能應用最早源于醫療
人工智能的最早應用,恰恰發生在醫療領域。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童維勤介紹:幾年前,人工智能通過儲存老中醫望聞問切的豐富經驗,運用精確推理法則,實現輔助決策中醫診療的作用,發明出“中醫四診儀”.近年來,達芬奇機器人可謂紅火。長征醫院教授、瑞慈醫療集團首席醫療官繆曉輝說,達芬奇機器人與阿爾法狗相比尚有一段距離,仍聽命于人類醫生發布指令,但其優勢已顯見,在人手無法抵達的胸腔、盆腔角角落落,機械臂可游刃有余操作。因此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開刀機器人,在識別血管神經、判斷術中應用多少電流等具體環節時,將比人類醫生更精準、更細致。
機器人照護也成為關注焦點。業內專家說,機器人進入老人家庭照護系統指日可待;預計未來三至五年,老年患者將可通過機器人來實現護理、監測數據、實施向醫生護士匯報等。類似的功能,還可延展至重癥監護等多個領域,取代諸多醫生護士目前的操作領域。
機器人醫生很可能勝過人類
阿爾法狗已突破簡單的輸入指令、完成指令,還同時具備分析應變、思考能力,這為未來機器人醫生的誕生帶來無限遐想與提示。
童維勤說,阿爾法狗能模仿人類思維,在基于規則的前提下,可判斷下一步如何贏棋,這意味著人工智能有了人類認知。具有這種功能的人工智能,或將給診療帶來顛覆性改觀。這使得不少醫生感覺“興奮又可怕”,擔憂今后醫生職業是否會消亡。
機器人醫生的能力,很可能比人類醫生更勝一籌。繆曉輝說,即使再有經驗的醫生在面對罕見病或疑難雜癥時,也必須查閱大量資料文獻,這一過程最快也要1至3天;但對不知疲倦、有海量記憶功能的機器人來說,這并不是什么難題。機器人+互聯網,聯通所有數據庫及頂級專家診療指南,輕松實現最快速度診斷疾病。僅這一優勢,便能讓人類醫生目瞪口呆。
臨床醫生服務功能將會升華
李世石“凌空一挖”,令阿爾法狗的運算似乎出現了BUG.童維勤坦言,這代表人類有靈感、有創造力,而機器仍是冷冰冰的思維,這也正是目前人類與人工智能的本質區別。
人類醫生看病會誤診,機器人醫生同樣無法繞過這一關。一位長期從事醫療計算機的專家說,只要關乎人類的診療,便涉及診斷可靠性、法律法規及倫理的定義。以讀心電圖為例,人類醫生讀圖存在少量誤診率,患者可以接受;機器人醫生讀圖,需要跟進標準驗證,有了標準就勢必會有誤診率。
其實當機器出現在臨床時,醫生職業將被取代的質疑聲就不絕于耳。十幾年前,普外科醫生觸診甲狀腺是必修功課,隨著超聲技術普及,醫生觸診功能被大幅替代,但操作機器的還是人。專家認為,人工智能持續進展,人類所提供的服務功能也在升華。展望未來數十年,找機器人醫生輔助診斷疾病、開藥配方,找人類醫生看病尋求心理慰藉和身心支持,又有誰敢說不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