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 (下簡稱嶺南醫院) 兒科急診近日因人力不足無法排班,竟貼出緊急通知「暫停服務」,除了危重癥外不能掛號看病,引起各界關注。
無獨有偶,記者走訪廣州多家大醫院,兒科門診均爆滿。番禺省婦幼平均一個醫生一天看 120 個人,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本周一、二、三的門診量每天都過萬,幾乎每天都要啟動應急機制,才能應付兒科門診。
現狀:兒科醫生身心亞健康
南都記者昨日聯系嶺南醫院,該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兒科醫生緊缺與不斷增長的患兒就醫需求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近期這種狀況進一步加劇。嶺南醫院將積極協調兒科醫生配置,努力滿足患兒醫療需求。
昨晚,珠江新城婦幼中心,夜診醫生的診室外,帶著孩子的家長在等待叫號看病。
據了解,嶺南醫院兒科于 2011 年 9 月 8 日正式開始運行,2012 年全年兒科急診量已經達到 5 .1 萬人次,醫院兒科進入滿負荷運行狀態。同時,由于急診兒科實行全面無限制掛號原則,大量普通患者涌入急診兒科,就診量顯著增加。
近幾年來,兒科急診量逐年上升,2013 年全年急診量達到近 5 .8 萬人次,2014 年兒科急診總量突破 6 .3 萬人次。2015 年兒科急診每日急診量 200-300 人次,截至 10 月份已經達到 5 .9 萬人次,較 2014 年同期又增長了 12%.
「長期高壓、高強度、超負荷急診兒科工作使兒科醫生身心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得不到有效緩解。」嶺南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保證醫療質量,保障患兒的生命安全,因此,2015 年 12 月該院急診兒科先后作出了分時段開放和對危重癥患兒開放等措施,確保對急危重癥患兒的救治。同時,對非急重癥患兒給予相應的就診指引。
曾因超時工作達 12 小時,引發醫生集體吐槽的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近日也因兒科門診量超 5000 人而啟動應急機制,抽調病房醫生到門診,鼓勵醫生利用休息時間加班。根據最新數據,本周一、周二、周三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門診量分別為 12868、12469、11906 人次。
病例:候診長隊排到大樓外
珠江新城院區的夜診時間是下午 5 點到晚上 9 點半,夜間急診時間為晚上 9 點半到次日上午 8 點。據醫院護士稱,夜診時間一般有 6 名醫生坐診,但是到了夜間急診,晚上 9 點半到次日凌晨 1 點半就只有兩名醫生坐診,凌晨 1 點半后,就只有一名醫生殖器班。
本周三晚上 9 點 40 分,一樓的兒科夜診剛開始 10 分鐘,科室外的候診座位上就已坐滿了人。據負責急診掛號的護士稱,夜間前來看急診的孩子「有時多,有時少」,按照一年來看,3 月份是兒科急診人數飆升的高峰期。
護士承認,由于凌晨 1 點半后,急診科只有一名醫生殖器班,確實會出現扎堆的情況。科室候診的家長張太太告訴南都記者,她有個朋友凌晨 3 點帶孩子來此醫院看病,一直排隊排到次日天亮才等到叫自己的號。醫院一名保安稱,他曾見過人數多時,排隊的家長從候診科室一直排到了醫院大樓外。
鄒先生的孩子 4 歲了,今年第一次出現出水痘的癥狀,但是沒有經驗的他們覺得還是得來醫院看看,確定是否真的是出水痘。鄒太太感覺不好意思,「來看病的應該都是比較嚴重的小朋友,我們占了他們的一個位置」。
情況真是如此嗎?記者隨機詢問了四位家長:「孩子出現什么問題?」他們的回答是:肚子痛、拉肚子、發燒、肺炎。四位家長稱,并不太危急。
張先生 6 個月大的小孩發燒,他說如果小兒發燒的話,正常家庭處理也足以應付,「我們是第一次發燒,沒有經驗,所以帶來醫院讓醫生瞧瞧」。
探因
相比其他科室 兒科醫生很窮
具有關統計,中國兒科醫師的短缺數至少達到了 20 萬。2010 年左右,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有 0.43 位兒科醫師,今年,這個比例下降到 0.41.而在美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則擁有 1.46 位兒科醫師。
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副院長龔四堂曾表示,近三五年該院都完不成兒科醫生的***計劃,而且情況逐年惡化,有時甚至只完成原計劃的 50%-60%.
龔四堂還表示,無論是兒童醫院還是綜合醫院的兒科,在目前的市場經濟及現有的醫療體制結構下兒科醫生收入相比其他科室少得多。目前,中國醫療服務的成本大部分來自藥物、一次性用品消耗以及昂貴的診斷測試,而非來自實際由醫師提供的診斷和治療。舉例來說,看一個主任兒科醫師的花費只需 9 元掛號費,但 50% 的小病人都不需要開藥。「如果這個醫生一上午看 25 個病人,那他給醫院帶來的診金受益還不到 250 塊。」
「現在醫院管理層完全沒有把兒科放在眼里。」一位中型三甲醫院兒科主任表示,該醫院兒科醫生收入一直處于「吃低保」的狀態,「雖然我是科主任,但收入還不及專業兒童醫院的門診主治醫師。收入是專業兒童醫院同行的 1/3 到 1/2」。加之醫院投入不多、獎金少,該主任稱醫院兒科目前已經呈現萎縮。「最后是越來越多的人往專業兒童醫院跑,大醫院看病難,我們是沒病可看。」
白云區一家大型三甲醫院負責人則表示,人手不夠也有體制方面的原因。「一個蘿卜一個坑,醫院就這么多編制,當然只能招這么多醫生。人手不夠,只好一個頂兩個來用了」。
應對
探索開設本科兒科專業
業內人士指出,兒科醫師減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兒科本科專業從 1983 年開始設立,而在 1998 年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大調整中,卻被合并進了其他專業,兒科專業也自此取消,這相當于切斷了兒科醫師的穩定來源。
廣州醫科大學從 2012 年開始開設臨床醫學兒科方向專業,這是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一次試水合作。今年 1 月,第一批 30 名學生已進入實習階段。「醫院目前計劃是讓學生直接進入醫院規培,3 年后可拿兒科醫生***并可申請碩士學歷。」
為了***兒科醫生緊缺的困局,前不久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有條件的高校探索開設大學本科兒科專業,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也要加大兒科等緊缺專業的招生規模,在職稱評定、薪酬分配等方面,對兒科醫師、護士給予傾斜,要改善在這些崗位工作的醫護人員待遇,增加這些崗位的吸引力。
記者也獲悉,在試水三年后,今年內廣醫有望針對兒科專業進行細分,設立二級學院。「目前學校內部的申請程序正在走,從學生的生源來說,一本招生,總體不錯。醫院也對***承擔教學工作有信心。」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前國家取消兒科專業,也是出于擔心專業學生過早進入某一專業領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新的兒科專業會比較注重對學生知識綜合性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