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都是一早8點半起床搶號”,“我覺得自己已經秒殺了,但還是只有150多號”.這不是搶春運火車票的光景,而是兒童家長們用微信預約掛號時的吐槽。醫院超負荷運轉,兒科醫生告急,現有的醫生每天要加足馬力上班,疲憊不堪。這個現狀怎么扭轉?聽聽專家怎么說。
扎堆看病 只因醫療條件好
入冬以來,兒科病癥也進入高發季節。在上海兒童醫院門診部,現場帶孩子來看病的家長絡繹不絕。病癥以感冒咳嗽發燒居多。
“今年感冒來勢特別兇,孩子發燒好幾天沒好,不停咳嗽,就帶他來看看。”市民小楊表示,自己擔心孩子從普通感冒轉成肺炎,“小孩子的病,不能拖。”
也有家長稱,“生病倒是沒有,但周圍很多小孩都感冒了,他身體也一直不好,想帶他看一看,調理一下。”
許多家長更是帶著孩子從南通、溫州等周邊地區開車過來,他們認為“上海這邊的醫療條件更好”.
醫生吐槽:都有些害怕上班了
上海市兒童醫院住院總醫師丁穎介紹,“我們一個醫生平均一天至少要看100個病人,從早上8點看到晚上8點已經是常態了。”
兒科醫院的門診大廳就像春運的火車站,擠滿了患者和家長。上海新華醫院的一名醫生表示,現在都有些害怕上班了。當兒科醫生經常要加班加點,已經習慣了,但她擔心的不是不停地加班看病,而是患者排隊等候時間過長之后,家長的焦慮。
許多醫生表示,“眼下流感高發季,人一多,容易交叉感染。人一多,醫生看病效率也降低,醫院也很難做。”
專家:多發病應分流就診
針對患兒就診等候時間長的情況,許多兒科醫院已經建立應急機制,進一步充實門急診一線力量,加派醫生做好患兒診療服務。同時,一些醫院也招募了志愿者,引導患兒和家長有序就醫。
上海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各醫療機構尤其是兒童專科醫院的醫務人員正加班加點、全力以赴,同時吁請患常見病、多發病的兒童家長能盡量分流就診。
據上海市衛計委統計,全市能提供兒科門診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有141家,其中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有117家,能提供急診醫療服務的76家;2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家醫療機構門診部也開設了兒科門診。目前,到3家市級兒童專科醫院和新華醫院就診的患兒近80%為常見病、多發病,二三級綜合性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兒科也能診治。
上海市已建立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為牽頭、市第五人民醫院和閔行區中心醫院為補充,聯合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的閔行-復旦兒科醫療協作體系;建立以上海市兒童醫院為技術核心,聯合普陀區中心醫院、普陀區人民醫院、普陀區利群醫院和普陀區婦嬰保健院等4家醫院兒科力量成立的上海市兒童醫院普陀區兒科聯合團隊,均逐步落實專業對接、雙向轉診、科研培訓等各項工作。
專家分析認為,這個現象是由于對醫療資源利用的不夠充分和均衡而造成的。國家必須先把基礎醫療做好,讓很多疾病常見病在基層醫療機構解決。另外,國家和媒體應該積極開展兒童醫學科普教育,提高市民的防病意識,讓家長了解更多的疾病輕重常識,
最關鍵的是,因為風險大、待遇低,兒科醫生奇缺,國家應該通過多項舉措培養和吸引兒科醫生,壯大兒科醫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