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遭受慢性病的折磨。而醫生們預測,在未來20年內,我國慢性病患者還將增加一倍!面對這個狀況,未來的醫生會是什么樣的?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未來的醫生:會三種“語言”,開兩類處方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第九屆國際學術周暨2014“未來醫院建設”高峰論壇,在邵逸夫醫院的下沙院區召開。來自**的近千名醫院院長、學者、醫院工作者,參加了論壇。
未來的醫生:會三種“語言”,開兩類處方
醫生的素養,關系到未來醫院的水準能到一個什么層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顧問王一飛教授說:“病人在醫院得到的,應該是全人醫學。未來的醫生,他們要會說三種語言——專業語言、政策語言、公眾語言。”也就是說,醫生要能在一流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也能跟**層面對話,表達醫療的重要性。最重要的,醫生要會用公眾語言,能跟普通病人溝通。
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非常贊同王一飛教授的觀點,他認為,選拔與培養一名未來的好醫生,不僅是醫學院校的職責,醫院也有著極為重要的責任。
“***醫生時,醫院有個‘三位一體’的選拔機制,讓醫生在應聘前試崗兩周,這是個雙向選擇的機會,醫院觀察的是員工適不適合當醫生,而員工也會考慮自己適不適合在這所醫院當醫生。給員工一個合適的位置,再給員工好的成長機會,當然還有好的工作環境,倡導他們健康的工作方式,有助于培養全面的好醫生。”蔡院長介紹。
未來醫生的七大能力
1、接受和表達的能力
作為醫生,要知道怎樣和病人交流,能否清楚地描述病人的病史,能否用正確恰當的語言把診斷結果告訴病人。是否尊敬、理解病人,是否能讓病人也理解你想讓他做的事?你的同事理解你的想法嗎?你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嗎?大夫必須學會醫患溝通的技巧,有的大夫花了30分鐘也不了解病人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一個訓練有素的醫生對患者的問題有很好的感知力,只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就抓住了要點。
2、將基礎科學運用于醫學實踐的能力
在教學時,教授們往往選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這些信息并沒有傳達出醫學的普遍原則。那些能回答出疾病染色**置在哪里的學生,老師不應該給他高分,因為這種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在細枝末節上,而沒把時間用在掌握疾病產生過程的基本原則上,一個醫生只有掌握了普遍原則,才能有的放矢,盡職盡責。
3、善于考慮社區及周邊環境的能力
中國醫生對病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心理和經濟環境不夠重視。未來的醫生不能僅僅治療患者眼前的疾病,要考慮治療后病人的生活質量與回歸社會的問題。
4、專業技能與人文思想相結合的能力
面對醫患關系緊張的形勢,醫護人員不能只是抱怨患者的態度蠻橫。醫學院校應在教育過程中著重告訴醫學生對病人負有什么責任,如何對待病人,了解疾病的倫理學后果,了解醫生的情感對治療的影響。
5、循證醫學的能力
過去往往重視借鑒先人的經驗,然而每年世界上發表的醫學文獻很多都是無用或有錯誤的“垃圾”,醫生要通過循證醫學來辨析和尋找最佳的證據。
6、自我感知的能力
每個醫生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此外醫生的壓力很大,致使國外很多醫生濫用藥物成癮。醫生也要學會排解自己的煩惱。如果你剛和太太吵架后就去醫院上班,自我感覺恐怕會很糟糕。大夫要認識到自己也會出問題。
7、終生學習的能力
一個醫生的職業生涯往往會超過30年甚至更長,他從學校學習的知識5年后就會過時,所以畢業僅僅是醫學教育的開端,只有一生都在學習的醫生才是好醫生。
一直以來中國醫學生花很多時間記憶知識,并以記憶準確而受到稱贊。20多年前美國也很強調核心知識的重要性,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很容易就從互聯網上學到新知識,就不必再把那么多東西記在腦子里,所以美國醫生開始重視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利用新技術找到所需要的知識。目前中國醫生也要在信息時代嘗試轉變自己。中國現在要培養20年后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