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遵義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P2Y2受體介導了ATP誘導的人類肝癌細胞增殖和轉移。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5月20日的《生物化學雜志》(JBC)上。
遵義醫學院的庹必光(Biguang Tuo)教授和董輝(Hui Dong)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庹必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胃腸粘膜保護和腸粘膜上皮細胞離子轉運研究。董輝博士現為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副教授,2008年受聘于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主要從事胃腸病研究。
肝細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預后極差,是第三位的癌癥相關死亡原因。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證實,肝癌在西方及亞洲的發病率均有所增高,在未來的幾年里肝癌會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及負擔。手術治療是肝癌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但大多數的患者由于疾病發展至晚期出現遠端轉移或肝功能受損而不適合接受手術。
此外,由于對于肝癌發病及發展的分子發病機制缺乏充分的認識,尚缺少基于機制的治療方法。肝癌耐受幾乎當前所有的抗癌療法,由此仍然是最致命的一種人類癌癥,具有較低的5年生存率。尋找一些新的治療靶點對治療這種致命性的疾病具有至關重要好的意義。
嘌呤受體(Purinergic receptors)是一個跨膜受體家族,其可以被細胞外核苷和核苷酸激活。這一大的受體家族可以分為P1和P2受體兩大類。它們跨越動物物種廣泛分布,普遍存在于可興奮及不可興奮的哺乳動物細胞,與促有絲分裂、血管發生、趨化作用、細胞增殖和遷移、以及炎癥等細胞內許多功能及作用相關。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將焦點放在嘌呤信號通路對腫瘤的發生和發展的影響上。結果證實在某些癌組織中P2Y受體表達上調。一些細胞外核苷可通過P2Y受體調控某些癌細胞系的增殖。除P2Y受體,P2X和P1受體也與腫瘤生長相關。這些研究表明了嘌呤信號有可能是腫瘤發生與發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因子。
P2Y2受體(P2Y2R)是嘌呤受體家族的一個成員,屬于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其通過多種不同的細胞內信號通路介導了各種各樣的生理和病理反應。P2Y2R表達于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物種的肝細胞中,介導了ATP**的細胞內Ca2+濃度增加。但目前對于P2Y2R肝癌中的作用仍不是很了解。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對分離的天然人類肝癌細胞、正常肝細胞、人類肝癌細胞系以及裸鼠展開了實驗研究。他們發現相比正常肝細胞和肝細胞系L02,,天然人類肝癌細胞和人類肝癌細胞系HepG2及BEL-7404中P2Y2R的mRNA和蛋白質水平顯著升高。在肝癌細胞中ATP誘導了胞內Ca2+增高,促進了肝癌細胞增殖和遷移以及裸鼠體內肝癌的生長。P2Y受體拮抗劑suramin、P2Y2R特異性shRNA、SOCs抑制劑2-APB和SKF96365,以及STIM1特異性的shRNA均可抑制肝癌細胞中ATP的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P2Y2R通過SOCs介導的Ca2+信號介導了ATP對于肝癌細胞行為的效應,靶向P2Y2R有可能是對抗人類肝癌的一種有前景的治療策略。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