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率快速上升
就診率一直很低
從2009年開始,北京市通州區退休教師劉老師就發現老伴經常丟三落四,有時買菜回來,過了一會兒又拿著購物袋往外走,還經常反復做同一個動作,比如對電源開關,開了又關,關了又開。
“老糊涂了。”這是劉老師對老伴的總結,為這她沒少數落老伴,甚至還生過氣、發過火。
在她看來,70歲的人出現這些是正常現象,就沒往心理去。然而一年后,老伴開始出現一些奇怪的精神癥狀,比如煩躁,以前愛出去遛彎,現在也不愿意出去了,常常悶在家里。后來,在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劉老師拿到老伴的診斷證明:阿爾茨海默病。劉老師說:“要是早點去看醫生就好了。”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學組成員、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科章軍建教授說,調查顯示,47%的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家屬會像劉老師那樣,認為病人的狀況是自然衰老的結果,是“老糊涂”了。由于這一錯誤認識,我國老年性癡呆癥患者的就診率一直很低。調查顯示,我國輕度老年性癡呆患者就診率僅為14%。
與之對應,近年來,我國老年性癡呆發病率快速上升。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調研發現,在上海等發達城市,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正以每年1.4%的速度上升。中國老年性癡呆協會負責人、北京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王蔭華教授介紹,我國老年性癡呆患者最保守的估計也有600萬人。老年性癡呆已成為我國繼心臟病、癌癥、中風之后,導致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因。
經濟負擔日趨嚴重
應力推早期防止
老年性癡呆引發的經濟負擔日趨嚴重。如果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2010年全球老年性癡呆造成6040億美元經濟負擔的報告無誤,則這些錢可以打造出一個世界第18大“經濟體”,超過連鎖巨頭沃爾瑪4140億美元的年均受益。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總干事、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魏翠柏說,在我國,一個老年性癡呆患者一個月藥費的支出就達800元~900元,按全國有600萬名患者計算的話,每年至少要花掉藥費576億元。
據了解,在老年性癡呆中最為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大約占七成。其次是血管性癡呆,此外還有帕金森氏病癡呆和路易體病癡呆等不同類型。而老年性癡呆作為一種影響記憶、思考、行為與日常生活能力的進行性障礙綜合征,病人從輕度記憶與認知障礙發展到最后的植物狀態,要經歷幾年甚至幾十年。早期防止,是世界公認的延緩老年性癡呆發生發展的有力措施。
今年4月,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和美國**衛生院在芝加哥發布阿爾茨海默病診斷的新標準和指南,提出對阿爾茨海默病進行早期篩查,積極進行早期干預。
“老年性癡呆復雜的發病機理,導致人們對其知曉率低。”魏翠柏說,需要提醒的是,老年性癡呆的患者癥狀各不相同,比如血管性癡呆癥多發生于腦卒中患者中,會出現步態異常、面部下垂等。而帕金森氏病癡呆患者的癥狀包括走路僵硬、經常摔倒等。魏翠柏說,早期發現、診斷老年性癡呆,早期延緩甚至阻斷病情發展,不僅對患者,也對整個家庭、社會都有著重要意義。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