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想要“陽光收入”為什么這么難?
2017-02-21 18:06
閱讀:1715
來源:環球醫學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在美國,收入最高的三種職業是醫生、律師、教授。中國的國情雖不同,但在許多國人心目中,醫生也是高收入群體,既體面又受人尊重,但常常聽見醫生抱怨工資低、要求提高待遇,那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在美國,收入最高的三種職業是醫生、律師、教授。中國的國情雖不同,但在許多國人心目中,醫生也是高收入群體,既體面又受人尊重,但常常聽見醫生抱怨工資低、要求提高待遇,那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醫生收入的問題始總是一個較為敏感的話題,最近又有媒體說要提高醫生的“陽光收入”。這對醫生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然而,醫院的院長們是不也一樣將其當做好消息,并通過實際行動實現這一點讓醫生們滿意,值得探究……
所謂“陽光收入”,按傳統意義去理解,應該是指醫院和醫生正當醫療行為的報酬。醫院是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要發工資必須先賺得足夠的利潤,那么要想多發工資,就得讓醫院和醫生盡可能多地賺利潤,然后才可能實現提高收入的目標。而如今醫療市場的種種跡象表明,這樣的目標要想實現會有很大的難度,醫改開展至今,醫生的收入問題卻還是塊難啃的硬骨頭,這是為什么呢?
2017年以來,眾所周知的“藥品零加成”政策正在大面積鋪開,藥品15%的純利潤沒有了,醫院總體收入必然大幅度降低。醫院沒有了足夠的利潤,而財政補貼卻不增反減,院長們用什么錢來給大家漲工資呢?難道自掏腰包?抑或是向上級哭窮?這顯然行不通。
還有一個大的醫改措施的影響沒有被考慮,那就是分級診療政策。如今這個政策已經在很多地方實施,可是對大型公立醫院來說,卻沒有從中獲得任何益處。大醫院病源已經明顯受到影響,盡管不少醫院開始采用醫聯體或者其他方法盡可能維持病人數量,但病人減少的趨勢在這個大背景下是任何人都阻攔不了的。病人減少了,醫療收入就會減少。醫院賺不來錢,連原來的收入水平都難以維持,誰敢奢望會增加收入呢?
當然,有些自作聰明的決策者會替醫院和醫生想辦法:病人來得少了,藥品提成沒有了,你們不會從治療、檢查等其他方面彌補損失嗎?這其實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紙上談兵。要知道,看病貴已經被全社會詬病,醫改之所以做出多項嚴格的規定,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患者看病的費用,改善以至于消除現如今醫患之間的對立關系。如果醫院真要用拆東墻補西墻的策略應對藥品收入減少影響的話,那么結果絕對會適得其反。
目前看來,要增加醫生的陽光收入,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加醫療收入,通過增加掛號費等方式提高醫生的技術價值收入。而增加醫療收入的前提是提高病人的花費,這顯然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讓醫生所謂的“陽光收入”提高,光動嘴皮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早有專家預測,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公立醫院醫生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順應以上悲觀的情緒,已有不少醫生在考慮今后的出路,更有民營醫院甚至互聯網醫療從業者對公立醫院之外的醫療行業充滿了信心。他們樂觀的想法是,既然公立醫院不能讓醫生增加收入,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加盟他們,從而實現增加收入的目的。事實上也的確很多醫生這么做了,但這更是讓公立醫院雪上加霜。
公立醫院的醫生走出去***,這被稱為“多點執業”,也是這幾年醫改的一大目標。這一政策如果真能實施,有可能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流動,不但搞活醫療市場,還能讓醫生有更滿意的收入。但是,以這種途徑增加的收入算不算人們眼中的“陽光收入”,就實在是難以保證了。要知道,在傳統民營醫院和民營資本的經營活動中,似乎最讓社會不放心的就是“陽光收入”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讓醫生有一個真正體面的收入,是一個相當大的系統工程,這里面涉及了很多深層次的東西,而這正是當今在深水區做醫改的主要內容,如何讓醫生賺陽光收入,這不僅是醫生和患者的個人問題,還關系到整個醫藥領域的今后發展以及名聲,可以說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而在當前的大環境下看,該如何統籌規劃,讓所有醫生群體都能得到穩定而體面的收入,這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