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名句,以及生活中經常說起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都表明了興趣在學習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卻表示:“能以興趣為導向選專業當然是好的,但我認為做事情全憑興趣其實不太‘靠譜’。”
3月19日,由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在北京舉行召開。施一公的報告剛結束,來自北京80中學初二年級的女孩兒胡可就拋出了問題:“如果您當年被保送的是其他專業,您還會繼續研究生命科學嗎?”胡可的提問引來大家會心的笑聲。很顯然現場來自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大學附屬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等學校的600余名青少年都在期待施一公的答案。
這個假設涉及面臨學業選擇時,如何在現實與興趣之間平衡。施一公笑道:“我在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也沒有想好,也非常迷茫,這種迷茫直到我完成博士后的學業后,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決心。”他說自己大學時期專業的選擇并不是憑興趣或是專長,而是因為當時有位老師說過“生物化學是21世紀的科學”這句話。“能以興趣為導向選專業當然是好的,但我認為做事情全憑興趣其實不太‘靠譜’。”他解釋道:“人是善變的,為什么興趣不能變呢?沒有興趣也可以培養。”施一公告訴現場的中學生們,對于生命科學,自己并非最初就非常有興趣,在最掙扎的時候甚至也想過換專業。
他說,自己也是在矛盾中掙扎了一段時間。從博士畢業半年之后,他才開始培養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并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學術研究上,“廢寢忘食,沒日沒夜地干”并覺得“樂在其中”.
“當時,我告訴自己該靜下心來,好好做學術了,我也真的這么做了。你們看,我現在覺得科學帶給我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愉悅。”施一公說。
選擇學醫的童鞋們有多少是因為興趣?
有多少童鞋是因“興趣”而走上醫學之路的呢?有媒體對此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82.7%在校醫學生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們懷抱著對醫學的熱愛選擇了醫學類相關專業;16.3%的學生考慮到未來工作的穩定性,或是聽從父母建議,選擇醫學專業。
其實,正如施一公所說,興趣有的時候真的沒有那么靠譜。有的童鞋沒有學醫之前對醫學很感興趣,真正學了以后會覺得十分枯燥。“干一行愛一行”才是最靠譜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