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網上發布了一篇名為《5000名醫生“逃離”粵西北!》的文章,該文用數據表明:近5年來粵東西北地區新***的1.3萬衛生技術人員,流失率達到了39%。這意味著,每年至少有1000名醫務人員正在“逃離”粵東西北。
新醫改以來,這種醫生逃離基層的現象并不單純存在于粵東西北,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現象。而且特別突出的是,一方面國家不斷***政策通過種種“威逼利誘”的辦法,企圖把醫學院校畢業生“逼”下去,另一方面除了一些實在沒有辦法逃離、強忍著干滿服務期的人員,大部分要么利用各種關系調走,要么寧愿不要正規編制和事業單位身份也自行逃走。為什么基層留不住人呢?
薪酬待遇差是首要因素。目前我國的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工資體系主要由基本工資(崗位工資+薪級工資)、津貼和績效工資構成,崗位工資按照技術職稱分,職稱越高,任職時間越長,工資級別越高;薪級工資與工齡密切相關。津貼中有一個“地區津貼”,按照過去規定和慣常思維理解,越到基層、偏遠高寒山區等艱苦地區,地區津貼應該越高,如此才能吸引人才下基層,然而,現行工資規定卻正好相反,越到基層“地區津貼”越低。盡管今年7月剛剛實行的新“基本工資”調整辦法,增加了“基層津貼”,但仍然難以吸引人員到基層。不但工資體系設計是這樣,而且實際所獲報酬差距更大。
職業發展受限是第二位因素。醫務人員到基層,與進入大醫院,所處平臺差距顯而易見。很多同班同學,因為畢業后工作在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多年以后,“環境”所致的技術水平差距使得曾經的同學不再是“同學”而是“師生”了。
除此而外,中國目前不正常的人才晉升通道極大遏制了人才獲得公平晉升的機會。醫務人員職稱晉升政策和相關規定,如要求外語條件、論文論著等也是加速醫生逃離的原因之一。而且,基層工作生活條件差,子女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少,甚至連找對象都難以與大城市相比較。
據網上消息,今年3月,廣東專門為粵東西北地區鄉鎮衛生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按照以往的經驗,效果估計不會好。該文還談及,廣東省同意粵東西北地區各縣級人民**,對在本轄區內鄉鎮衛生院連續工作2年以上、具有助理醫師以上執業資格的在職不在編人員,作為急需引進的短缺專業人才,免試公開***,直接辦理入編手續,這才是真正有效的辦法,因為他們才是能夠留得住的實用人才。但是,真正要解決基層人才困境,恐怕還得出實招動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