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六月”剛過,七月依舊不安寧。7月15日,兩起惡性傷醫事件同日發生,北京301醫院急診骨科醫生遭患者毆打,廣東惠州龍門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女醫生被患者砍成重傷,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各種應對之策的聲音紛紛出籠。有人分析原因,指出醫患關系惡化,“社會矛盾是大背景”;有人推薦經驗,建議學習港大深圳醫院急診科,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著手預防傷醫事件再發生;還有人建議醫生學習防暴指南,從醫患溝通技巧到診室環境給予全方面細致指導;更有醫生在網上掀起支持“醫鬧”入刑的簽名,要從法律上震懾擾亂醫療秩序的“暴徒”。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近日也發出通知,要求嚴密防范全省醫療機構暴力傷醫事件,對醫療場所暴力傷醫行為“零容忍”,各醫療機構要協同當地**部門設立警務室或(和)警車,所有醫療場所要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和報警裝置,建立中心監控室,24小時全方位、實時監控等等。
然而,傷醫事件不是今日才有,建警務室的計劃也早在實施。但除非請個荷槍實彈的保安站在診室里守衛,否則,醫患困境不解,醫患矛盾仍可能以暴力襲醫的形式存在。要防止傷醫事件發生,恐怕不能光把患者當“對立面”防著,更應該在醫學科普上多下功夫
醫患問題源起何在?
長期以來,我們接收到的信息是,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心肝脾肺腎統統可換,不久的將來人類換頭也或許不在話下。區區小病為何遲遲診斷不出來,為何十個醫生有十個不同的說法?那么,是誰讓患者覺得醫學可以無所不能?又是誰拉高了患者對疾病治愈的希望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廖曉星在電臺做節目時談到,市民把“醫療”簡單理解為“消費”,認為上醫院“花了錢”,“治好病”是理所當然的事。有醫生撰文稱,是國民生死觀的異化導致的醫學困境。中國人傳統的“生死有命”的生死觀,已經被醫學可以“無所不能”、“逢救必活”替代。病人一旦到了醫院,疾病就應該得到治愈,就不應該發生死亡的結局。
醫患困境是什么?有人認為是“看病難”和“看病貴”這兩個老問題,導致患者長期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于將怒氣發泄到一線醫務人員身上。但我以為,醫患之間的癥結之一,還在于醫學科普的長期缺位。
我有一個年輕的醫生朋友,一次吃飯聚會,他的孩子突然食物卡喉,醫生第一反應也是拍背,然后才是手忙腳亂地抱起來頂腹,雖然最終問題解決了,這位醫生朋友跟我吐舌頭:其實醫生也是普通人。
這些“理都懂”,又如何讓患者接受呢?醫患關系之困,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利益導向下,一些大醫院著重宣傳自家醫術精良、藥到病除,不愿意因醫療**流失一個病人,也客觀拉高了患者對醫院的期望。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文林自2013年到現在,通過個人公眾號推送科普文章共計800余篇。他僅是個外科醫生,職責是看病,給病人開刀,但利用空余時間把每天看病和做手術的感想、心得、經驗、教訓及時寫出來,讓自己不時地回顧總結,讓其同行、病人一同分享,這既讓患者更加了解了疾病知識,同時也讓公眾了解了醫生的日常工作,可謂是一舉多得!
百年前,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創始人奧斯勒提出,“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和可能性的藝術”,時至今日依舊如是。要解決“兩大難”,畢竟非一日之功。但要防止傷醫事件發生,恐怕不能光把患者當“對立面”防著,更應該在醫學科普上多下功夫。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