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在線發表于《Hypertension》雜志上的研究表明,隨訪間收縮壓(BP)和平均心臟速率(HR)的變化均與心腦血管高風險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和下降具有相關性[1].平均收縮壓本身對認知功能并沒有顯著影響。
Michael Böhm博士在接受采訪時稱:“關鍵信息是HR的最佳速率應低于70 bpm,鑒于服用β-受體阻滯劑[降低HR]沒有任何傷害,尤其是當β-受體阻滯劑已經在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臟衰竭中顯示獲益。”
Böhm博士表示,臨床醫生可能發現HR升高在評估患者認知下降風險時是一個有用的預測因子。這項研究是首次確定收縮壓變異性作為高風險隊列認知衰退的***預測因子。他指出,對高危患者而言,前瞻性干預試驗仍需進行以觀察升高收縮壓的潛在藥物治療。
Böhm博士及其同事收集了兩項研究的數據,來評估平均收縮壓,隨訪間收縮壓變化,平均HR,隨訪間HR變化,與心腦血管高風險患者的認知衰退和認知功能障礙之間聯系。這兩項研究為長期單獨使用美卡素與雷米普利聯合應用的全球終點試驗(ONTARGET),以及替米沙坦(美卡素)用于治療對ACE抑制劑不耐受心血管病患者的隨機臨床研究(TRANSCEND)。
這兩項研究的入組標準為,有冠狀動脈疾病、外周動脈疾病、既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卒中、以及糖尿病既往史的患者。當前分析共包括24593例無預先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
兩項研究在每次隨訪時,均需要監測靜止血壓和HR,以及隨訪間BP和HR變化。在基線時、2年后、倒數第二次隨訪時(通常在3-5年間),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評估認知功能。
認知功能障礙定義為在最后一次可靠的隨訪時MMSE≤24分,認知功能下降≥5分(MMSE)。認知衰退定義為每年MMSE下降>1分,或下降至≤24分。
研究人員報告:“1857例(7.6%)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1176例(4.8%)患者出現認知衰退,1017例(4.1%)患者符合兩者的條件。”
在多變量模型中,隨訪間收縮壓(P=0.0030)和平均HR(P=0.0008)是認知功能障礙的唯一顯著預測因子。比值比[OR]分別為1.32 (95% CI 1.10–1.58)和1.40 (95% CI 1.18–1.66)。
據研究人員介紹,在調整后的分析中,認知功能障礙和認知衰退表現出類似的結果,和兩個相似的風險特征。研究結果并沒有受到卒中或房顫史背景的影響。
研究人員總結道:“這項研究表明,對于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或卒中后或糖尿病高風險患者而言,長期SBP變異性和平均HR水平與認知功能障礙、認知下降和衰退的進展具有相關性。”
MMSE作為唯一評估工具
在一篇隨刊述評[2]中,Jurgen Claassen博士(荷蘭奈梅亨Radboud大學醫學中心)表示,一些評論者將會對MMSE作為當前研究中認知功能障礙唯一評估工具提出質疑,因為MMSE對高學歷患者,以及血管性癡呆患者的癡呆檢測反應不敏感。此外,MMSE對抑郁等混雜因素也非常敏感。
然而,由于分析中患者的樣本量非常之大,以及大量的反復評估,研究中出現的MMSE下降情況最有可能真實的反應這一人群的認知下降趨勢。
但Claassen博士問道,BP變異性或***R是如何誘發癡呆的呢?他認為,大腦主要取決于腦灌注,BP不穩定,且長時間不穩定,可能會危及腦灌注。
他補充道,基于動物試驗數據進一步推測,低HR可能對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內皮功能有益,從而對腦血流產生有益影響,而這些保護作用在***R中可能消失。
“總而言之,由B?hm等人進行的研究對以后的研究工作有強大的**作用,即團結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科學領域,旨在闡明血管疾病與認知下降的發生和進展之間的聯系的研究工作。”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