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稱作為miR-331-3p的小分子RNA通過靶向PHLPP促進了肝癌的增殖和轉移。這一重要研究發現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2.003)接受并在線發布。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外科學教授楊連粵(Lianyue Yang)。其長期從事肝臟外科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曾在國內外率先提出了孤立性大肝癌的概念并予以定義,從根本上改變了大肝癌不可切除的傳統觀點,使得肝癌患者的手術切除率得以顯著的提高,為大肝癌的外科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迄今發表論文70余篇。
肝細胞癌(HCC)是全世界最常見的癌癥類型之一,在全球范圍內腫瘤相關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過50萬新患者。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每年約有11萬人死于肝癌。肝癌的預防和治療是世界性難題,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由于腫瘤侵襲、頻繁的肝內擴散及肝外轉移,肝癌的預后不良。深入了解肝癌轉移的機制對于開發更有效的治療策略,改善疾病結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MicroRNA(miRNA)是一類內源性非編碼的小RNA,廣泛存在于動物、植物和病毒中,通過與目標mRNA互補配對,調控靶基因的表達或翻譯,在生物體的發育、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生理作用。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miRNA被發現,成為了一個研究的熱點,其中miRNA與腫瘤的關系是很多研究的重點。已經發現若干miRNA通過負調控基因的表達與肝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結腸癌等大量腫瘤高度相關。
鑒于一些miRNAs參與了肝癌的疾病進程,研究人員在具有不同轉移潛力的3種肝癌亞型中進行miRNA表達分析探究了miRNAs在肝癌轉移中的潛在作用。他們發現miR-331-3p是最顯著過表達的miRNAs之一,與肝癌轉移高度相關。miR-331-3p表達增高與肝癌的長期生存不良相關。
在體內外實驗中,研究人員證實miR-331-3p促進了肝癌細胞增殖和轉移。利用一種綜合方法,他們揭示出PHLPP是miR-331-3p的一個新靶點。重新表達PHLPP可對抗miR-331-3p介導的效應,而沉默PHLPP則可以模擬出這些效應。
進而,研究人員證實miR-331-3p介導的PHLPP抑制導致了AKT激活及隨后的上皮間質轉化(EMT)。最終,研究人員利用jetPEI介導傳遞抗miR-331-3p載體,證實miR-331-3p抑制可顯著遏制異種移植小鼠中的肝癌增殖和轉移。
這些數據證實,miR-331-3p通過抑制PHLPP介導的AKT去磷酸化促進了肝癌增殖以及EMT介導的癌轉移。新研究表明了miR-331-3p是一種有潛力的預后生物標記物和新型的治療靶點。
作者簡介:
楊連粵,男,主任醫師,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肝癌研究室主任。同時擔任湖南省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肝膽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實驗外科雜志》、《中國普通外科雜志》、《中國實用外科雜志》等國內十余家著名雜志編委、常務編委。長期從事肝臟外科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在國內外率先提出了孤立性大肝癌的概念并予以定義,從根本上改變了大肝癌不可切除的傳統觀點,使得肝癌患者的手術切除率得以顯著的提高,為大肝癌的外科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近年連續實施了300余例巨大肝癌以及一些被傳統視為“禁區”部位的肝癌的肝切除手術,總的手術死亡率接近于0%,總的并發癥率為20%,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由此獲得了包括 “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資助,并獲湖南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1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2等獎等共3項(均排名第1)。已培養博士后1名,博士生4名,碩士生18名。發表論文70余篇,其中部分研究工作發表在國際一流雜志《英國癌癥雜志》上(Br J Cancer, 2004;90:2349-2355)。主攻方向:肝臟外科基礎和臨床研究。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