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去醫院排隊,只要上微博,向醫生咨詢,一樣能解決自己的某些問題。如今,"微博問診"正受到眾多網友的青睞。
盡管"微博問診"為醫療工作者與公眾提供了一個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渠道,不過,醫生表示,"微博問診"僅供參考,并不能代替門診,真正需要用藥還得與醫生面對面地交流。此外,"微博問診"的水平良莠不齊,尚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也使"微博問診"充滿了未知數。
事例 熱心網友微博求醫
鄭州李記鹵肉刀削面館老板李剛,因"愛心一碗面"的故事,引發全國多家權威媒體關注。近日,李剛因手術部位發現拳頭大小新腫塊再次入院,但無法手術,只能想辦法減緩疼痛。
多名熱心網友通過微博向省內外的著名腫瘤專家求助,鄭州的"@腫瘤專家陳小兵"也通過微博向李剛提出了治療意見。
"目前李剛的癌痛治療,建議還是以規范化口服鎮痛藥物為首選,至于好心人贈送的外用膏藥,因為成分不明,目前只能作為輔助手段。""@腫瘤專家陳小兵"在新浪微博上回答熱心網友時說,李剛的治療首先要給予"規范化個體化適度治療",以"帶瘤生存,人瘤共存"為目標,而不是簡單地追求消滅腫瘤,"人活下來才是硬道理".此外家庭和社會的關注關愛和支持很重要,但請不要過度,不然會給治療小組太大壓力。李剛自身的抗癌正能量也很重要。
"@腫瘤專家陳小兵"的主人是知名腫瘤專家、鄭州人民醫院院長助理(掛職)、河南省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陳小兵博士。2009年11月,他開通了微博,剛開始,經常分享一些好文章。慢慢地,隨著風濕的增加,這個交流平臺也更廣泛,很多患者開始在微博上咨詢一些關于腫瘤的常識。
談起"微博問診",已經擁有上萬名風濕的陳小兵說,有了微博后,心理就多了一份牽掛,只要有空閑時間,他就用手機刷微博,看看風濕的留言,解答咨詢。
調查 ① 互聯網時代,"看醫生"的新渠道
"11個月寶寶最近晚上睡覺會磨牙,請問是不是肚子里有蟲啊?請問要怎樣治療呢?"
"我家寶寶2個月大,最近喉嚨里好像有痰,偶爾干咳幾聲,還伴有干嘔,吐奶,有泡沫口水!請問需要藥物治療嗎?"
記者瀏覽了部分網友給醫生微博的留言,發現不少是詢問各種病癥,醫生們也耐心地給予解答,指明就診方向。不過,也有些醫生根據網友提供的資料,直接給出了具體的用藥方法。
記者隨機采訪一些網友,發現他們中至少三成以上的人有過在微博上問診的經歷,這些人的年齡多在20~40歲,在他們看來,"微博問診"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求醫問藥的一個新渠道。
"如果身體感覺不舒服,既不確定是否要花費精力去醫院,又沒有醫生朋友,這時,有一位來自三甲醫院的醫生'免費'給你指導,肯定是個不錯的辦法。"網友"Crstal"說,通過網絡,病人可以全天候、跨空間咨詢醫生,不再為找不到名醫而犯愁。
記者在新浪、騰訊、搜狐等微博站點看到,醫生的微博賬號頗多,多數實名認證且風濕人數不少,如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鮑秀蘭、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崔玉濤、北京急救中心醫生賈大成等業界知名人士。
"微博問診"之所以受熱捧,陳小兵認為,這與現在三甲醫院"看病難"的狀況一時還難以改變有著一定的關系。
"大量優質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中城市,患者異地就診就有很大難度,一是掛號難,二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經濟成本。"陳小兵說,通過網上咨詢,患者可以在就診前預先向醫生咨詢就診注意事項、醫生出診時間等問題,幫助患者順利就診,"一方面可以提高醫生效率,緩解門診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患者節省成本".
陳小兵表示,如今微博普及,作為醫務人員,要學會利用這個快捷平臺,多給患者提供便捷服務,例如提供網上咨詢、開通微博掛號等。
調查 ② 醫生微博,"求真相"的新平臺
如果你是微博達人,恐怕很難避開微博中健康科普信息的浸染。不過,這些健康信息孰真孰假,讓眾多網友"傻傻地看不清楚".好在,有醫生微博的存在。
記者在各大微博平臺看到,除了"問診"外,很多醫療專業人員的微博也成了"求真相"的平臺,一些負責任的"微博醫生"也主動挺身而出向"偽科普"宣戰。
"作為一個燒傷醫生,我想我對皮膚和膠原的了解比絕大部分人都多。我可以負責地說:所有口服的膠原保健品,全部是騙人的,無論他宣傳的療效是什么。"一不小心,來自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的主治醫師"@燒傷超人阿寶"成了微博名人。
在這條微博中,"燒傷醫生"和"負責任"這兩個關鍵詞,似乎是它得以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燒傷超人阿寶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老百姓的心目中,無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生化學家,好像總不如醫生說句話顯得更有影響力。"
與書籍、電視、講座等傳統科普形式不同,"快餐化"閱讀的微博平臺顯示出自身的科普優勢--科學工作者和受眾都不會有壓力,無須占用彼此太多時間。
"很多的知識,其實并不需要搞得那么復雜,簡單幾句話講清楚道理就可以。"@燒傷超人阿寶認為,微博科普的性價比極高,但中國的微博科普仍處于一個極糟糕的局面,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科普工作者比例很小。
北京協和醫院婦科主任醫師譚先杰(新浪微博"@協和譚先杰")表示,醫學知識的普及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微博傳遞的信息呈碎片化、分散化、省略化、速食化,人們獲取醫學科普知識如覓街頭小攤般便捷。不過,醫生在進行微博醫學科普時需要首先替信任自己的患者保密,其次才是對大眾科普。
提醒
用藥還需與醫生面對面
在"微博問診"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也有網友提出疑問:僅憑140個字就能了解患者病情并提供專業指導,不切實際吧?!
"'微博問診'肯定不能代替到醫院面診,即便是有幾十年臨床經驗的醫生,也必須通過對患者本人的檢查后才能確診,單憑患者在微博上的簡單描述,是難以下定論的。"陳小兵說,雖然有的患者上傳了一些疾病資料,但他在網上只提供患者疾病的初步咨詢意見,并不會涉及開具處方等行為,真正需要用藥還得與醫生面對面地交流。
在采訪中,多數醫生表示,在網上叫醫生提供診療處方是不可取的,這樣既是對患者不負責,也容易誤診。
此外,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過分相信"微博問診"存在風險,有的所謂"專家"身份真假難辨,一些假醫生、醫托、藥品推銷者等,也會假冒醫護人員開微博。
"'微博問診'是否靠譜,關鍵要看醫生是否有水平,是否負責任并清醒地認識到微博的局限性。"陳小兵說,網友應該有自己的鑒別能力,不可偏信一詞,畢竟醫生沒見到患者本人,而微博的表達比較碎片化,無法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因此,"微博問診"僅供參考,并不能代替門診。
說法
缺法律規范或有隱患
"目前,對于'微博問診",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馬家昱說,原衛計委在2009年頒布的《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定,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只能提供醫療衛生咨詢,不得從事網上診斷和治療活動,但卻沒有對網上診療的行為做出具體要求和限制。
"但是,從客觀負責的角度出發,微博問診只應解決基本就診方向不明的問題,其目的是基于患者的主觀陳述進行咨詢,只能是具體診療行為的前置程序,絕對不能代替正規診療。如果發生了診療行為,不僅是醫生對患者的不負責任,也是患者對自己的不負責任。"馬家昱說,醫生在各醫院坐診都有執業資格注冊,都有實體的執業場所,即使現在的多點執業,也有"執業場所"的規定。而"微博診療"的執業場所卻是虛擬的網絡,不是經過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執業場所,這就使得醫患雙方對對方的真實情況均缺乏基本且必要的了解。因此"微博診療"一旦發生不良后果,給患者造成人身損害,患者很難按照醫療事故的認定程序來保障自身權益。
馬家昱說,在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微博尋醫問藥只能是一種多方獲得醫療信息的手段,但是一定要避開可能存在的陷阱,盡量向經過實名認證的加"V"的醫生微博咨詢,在得到專業指導后一定要再到正規醫院就醫。